顶好的小吃,宋人称之为“杂嚼”,赵珺幸福得简直要昏过去。
她和小韭,自打进了州桥夜市,嘴就没停下来。
一大一小先是到李奶奶食摊要一份水晶脍,这水晶脍类似后世的猪皮冻,用洗净的猪皮切丝,长时间熬煮,待其胶质析出,汤汁凝固成肉皮冻,再切成薄片,加入各色调料,芫荽,吃起来口感顺滑,因其形似水晶,被誉为“水晶脍”。
又到田老七面档要了一大碗插肉面和一小碗三鲜面,外加鸡头穰、芥辣瓜旋儿两道凉菜,二人坐在热闹非凡的街市口,呼噜噜地吃着爽滑的面条,又将鲜美的面汤喝得一干而进。
小韭打了个饱嗝:“姐姐,姐姐,这面实在是太好吃了。”
赵珺点头赞成。
小韭有些沮丧:“就是哥哥吃不到。”
赵珺笑,“那我们就给你哥哥买点杂嚼带回去,犒劳犒劳他。”
小韭欢呼起来:“好耶!”
汴京的食肆极为贴心,提供各种打包服务,赵珺和小韭一边消食,一边闲逛,一边在夜市上买了滴酥鲍螺、糖瓜蒌各色点心,此时赵珺闻到一股浓郁的肉香,抬头一看,人头拥挤之处,不同于小吃摊,而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大酒楼,灯火辉煌,楼上有个极大的招牌,正写着“王楼山洞梅花包子”。
小韭自幼生长在汴京,自然是听大人嘴里说过,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乃当今第一包子,甚至当今官家尝了也赞不绝口。
她的小玩伴大头,生日宴时便被跟父母来到这里品尝过梅花包子,回来后在小韭面前大吹特吹,那梅花包子如何如何好吃,这让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的小韭极为羡慕。
此时,小韭不由地流露了出向往之情,赵珺看在眼里,笑眯眯地牵着小韭的手:“小韭,咱们进去吃包子好不好?也给你哥哥打包一份带回去。”
小韭眼神亮了起来,她欢呼起来,“好~”
一大一小进了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店门口早有负责接待的店小二热情地招呼道:“客官里面请。”
刚坐定,就有茶饭量斟茶、看菜,赵珺道:“就来两笼梅花包子,一笼在这吃,一笼打包。”
茶饭量:“得嘞。”
赵珺细细观察,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店面足足有三层,有数百张桌子,各色雅间。现已是亥时,但仍然是座无虚席,往来迎送之声不绝于耳。她点了点头,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是汴京城七十二正店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客人一入店,便被东面墙上贴着一张巨大的灶神像年画吸引了眼光。这画中的灶神爷,不同于别家的慈祥老爷子形象,而是一个年轻女子,眉眼间,竟有些几分像赵珺。
小韭看了看贴画,又看了看赵珺,拍手道:“这张画,画的是姐姐。”
一旁的食客听了,也忍不住多看几眼,果然是很像。就连店小二也笑道:“第一眼见姑娘,便觉得几分眼熟,好似是在哪里见过。原来是和我家贴的灶神爷有几分相像。”
茶博士搭话道:“对,对,不知道的,还以为画上的灶神爷活了过来。”
赵珺微微一笑,并不言语。
不到半刻,茶饭量吆喝道:“客官,您的梅花包子来了。”
黑釉大盘中静置着八个小巧玲珑的梅花包子,令人食指大动。
茶饭量贴心地嘱咐道:“客官,您是第一次吃我们家的包子吧。咬这包子,要先‘开窗’,也就是先咬一小口,小心烫。”
他还没说完,这边的小韭已经被烫地哈气,“好烫,好烫。”
赵珺忙笑着给她递了一碗杏仁茶,“慢点吃。”
这边赵珺也小心地挟起一小个包子,站了香醋慢慢品尝,刚尝一口,她神色有些怔然。
这包子的味道,好像不大对?
又尝了一个包子,好吃是好吃,但她总觉得哪里做得不够好。
这时,她神识之中听到一个老太太的祈愿:“灶神爷啊,三十年间,俺靠着‘梅花包子’的配方,从沿街叫卖的小贩做起,做到了如今的汴京城七十二正店之一。”
“但俺有个心愿,不知道您老人家同不同意……”
祈愿之人,正是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的创始人,王老娘。
她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