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短命皇帝后

第117章 威胁(2/3)

。”

否则,这美味的杨桃既能是美食,也能换成银两。

西南也不用被视作荒蛮贫穷之地。

晴儿倒是很乐观,“圣上不是开了邮驿站,西南也修建了官道,肯定有小姐想的这一天。”

不然宫中也不能吃到杨桃。

钟离熙闻言笑了,百姓的生活总归是越来越好的。

太清殿。

叶敛正和群臣商讨西秦突然送来的国书。

“唐清先去北燕,再来我大周,如此也无妨,北燕估计也是束手无策。”户部尚书胡大人抚须笑道。

到时候还是要求助大周。

随着草原天气越发炎热,没有降雨的草原,已经岌岌可危了。

等到湖泊的水彻底干涸,草场枯萎,人饮水尚且困难,西秦的牛羊牲畜要么饿死,要么渴死。

近些天,边城的小摩擦可是没有断过。

当然北燕和大周都没让西秦占到什么便宜就是了。

大周边城整日轰隆巨响、尘土漫天的火药实验,算是没有白费功夫,西秦总算歇了武力解决的心思。

虽然颇费功夫,但计划进展顺利。

唐清国书上来大都的时间定在一个月之后。

再过一个月,草原若是滴雨未落,可就不仅仅是春旱了,而是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旱。

货真价实的寸草不生,赤地千里。

伴随而来的蝗灾、火灾隐患都会大大提升。

尤其是蝗灾,俗话说大旱之后必有蝗灾。

蝗虫是有移动性的,危害的不只是旱灾当地,很远的地方都会受到波及,稻麦皆被掠食光。

相对于北燕草原为主,大周绝对更受蝗虫亲睐。

叶敛看到时间的这一刻,深刻地体会到了唐清的狡诈。

西秦能坚持的时间比他想的要长。

要知道西秦不似大周,农业发达,男耕女织,粮仓和百姓家中都存有部分粮食,以备灾荒之年。

西秦仍是以放牧为主,逐水草而居,食肉随吃随宰。

放牧没有茂盛的草场,牛羊饿死,牧民便彻底没有活路。

叶敛料想唐清在国内推行新政,边城军屯,是为了就近获取边军粮草,应当数目不会太多。

现在看,他好像是低估了西秦军屯的规模。

此次商讨,也是要提前做好防备措施。

一旦发生蝗灾,大周不可能独善其身。

唐清大概也是想到这一点,想要借此威胁大周,不得不救助西秦。

计划进行到一半,叶敛不可能因为唐清威胁就放弃将要达成的利益。

更不可能寄希望于他人。

如此应对的方法只剩一条:提前防治。

吏部尚书裴大人恰好对付蝗虫有经验。

“微臣任水梁县县令时,曾用青蛙、蚂蚱和鸡鸭等灭蝗,据微臣观察,蝗虫孵化前十天左右是最佳时期,蝗虫不会飞,容易被捕食。”

水梁县名字听起来像是好山好水,膏粱之地,实际上正相反。

地处西北,干旱贫瘠。

如此贫穷的村庄,偏偏祸不单行。

因为干旱引发的蝗灾成了当地的顽疾。

朝中的各位尚书宰辅重臣,能在叶敛的手下安安稳稳坐到现在的位置,无一例外都有光辉的为官履历。

吏部尚书就是叶敛继位后提拔上来的。

原因正是因为他在水梁县的光辉政绩,不仅遏制了肆虐的蝗灾,还将蝗虫变废为宝,养殖鸡鸭,开辟了一条生财之道。

裴大人是同进士出身。

同进士如夫人,身份上就要比一二甲低。

加上朝中无人,专心施政一方,先帝朝时一直在县令一职上蹉跎。

叶敛在上计时注意到他。

朝中几番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