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很少会有人注意到,六部的人事变动着实不小,有些部门甚至从主官到属官都换了一批,也就是负责具体文书事务的小吏还在。
这自然是瞿英妙手操控的结果了。
这位吏部尚书自从上任以来,始终保持不显山不露水的姿态,并没有展露过什么手段,但实际上,他早就已经私底下将朝堂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如今抓住机会,便在贺星回的授意下做了巨大的调整。
调动、迁移、填补,如今的六部,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子,再不是之前那种张本中一声令下,半数官员都会听他号令的局面了。
贺星回把这种调整称之为"换血",瞿英觉得十分恰当。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变化∶贺星回将谏台从门下省独立了出来,并不归属于某一个部门,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承担起了纠察百官的职责,名为监察院。
在当下,并没有多少人在意这个变动。毕竟言官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独立,不好划分的存在。
此刻,贺星回正在召见监察院的新任主官钟彬。
这位其实也是老熟人,之前是门下省的谏议大夫,在贺星回刚刚回朝的时候,他还是张本中的马前卒,在朝堂上表现得也很活跃。但就连贺星回都没有注意到,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安静蛰伏,不再冒头的。
可见南派世家之中,也并非没有聪明人,只不过他们都跟钟彬一样,因为拿不到话语权,所以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安静地蛰伏了起来。
如今张氏已经成了过眼云烟,他们却仍旧是朝堂上的中流砥柱。
贺星回并不会因为出身就对他们产生偏见,所以瞿英在考察之后,举荐钟彬为监察令,贺星回很爽快地应允了。
此刻,她召见钟彬,便是为了监察院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谏台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眼下互市和扶持商人开设工厂的事,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也是最需要监察的地方。只有从朝中派人下去,贺星回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知道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钟彬听到这个任务,整个人都振奋了许多。这是能影响国库收入的大事,他本以为贺星回会派遣自己的亲信之人前往巡查,没想到会把这个工作交给监察院。
言官的地位很特殊,主政者重视,那就是位卑职重,就连中书省的宰相们也要受其监察。但上位者不在意,他们就会成为镶边的存在。
如今贺星回委以重任,他立刻斩钉截铁地应道,"臣必不辱使命"
由朝廷扶持,内库入股,商人兴建的工厂,大都位于大越北方。
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贺星回精心挑选的结果。
无论是勋贵们在欠条上写的,还是北地世家试探着拿出来的土地,都在北方。
贺星回为什么要费工夫让北地世家也掺和进这里面来就是因为北方很多地都在他们的手里,当然要尽量收回来。特别是西北,如今已经完全在师无命的掌控之中了。
除了收回更多的土地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带动北边的发展。
自从大宣皇室南迁之后,整个北方遭受重创,又在战火之中混乱了几十年,如今虽然重新回到了大越的治理之下,却是元气大伤,久久不能恢复。
大越定都烨京,帝国的权力中心和经济中心便都向南偏移,北方想要发展起来,只会越来越难。
不说别的,南方人口密度就是北方的四五倍。地广人稀,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恢复生产,就是目前北方地区最大的困境。这是战争带来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吸引南人北上。
大多数人安土重迁,直接迁民必然会遭遇强烈的抵抗。
贺星回在北方建厂,就是希望通过商人们的利诱,能够吸引更多的南人主动前往北方。以工厂的名义招收工人,就比朝廷直接下令搬迁更合适。
而现在,这项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了。
这个时代的商人们,还是喜欢用自己人的。这些商人来自大越各地,而且大部分都来自更加富庶的南方,北地出身的没有几个。在人生地不熟的北方建厂,虽然有朝廷扶持、官府配合,但他们自己心里也难免犯嘀咕。这时候,从家乡所在之地招收一批工人过来,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御史们进入北方境内,沿路走来,便见各地都颇有欣欣向荣之意。除了工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