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又问了几问题,齐祯都对答如流,这次的柑橘销售如何,后续影响很大,他很早就开始准备了。
林勉重正好和段零两人在聊天,商量着两人的积分加起来有多少,够换哪一样科技。
看到干事送来的柑橘,林勉重就知道是齐祯到了,顺嘴跟段零提了下。
段零拿起一个,顺手拍了个鉴定,略有些诧异,评价不低呢。
林勉重也扔了一个鉴定,跟段零鉴定出来的差不多。
“这果子确实好,难怪齐祯不愿意卖给收购站了。”
“怎么说?”段零有些疑惑。
相比林勉重,段零对国内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只知道当前的条件很艰苦,研究人员也不例外。
林勉重说了下当前的模式,大队的出产基本都是卖给收购站的。
粮食鱼蛋等是全国统一价,但水果等一些少见的副食品就少,一般地方定价。
价格不高,一斤收购价两三分钱都有的。
段零知道国内不容易,目前是计划经济,并未对此做出评价。
“如果采购办正好有采购计划,那就采购一批吧。”
林勉重点头:“我去跟齐祯聊聊。”
造船厂其实效益也不好,目前做的主要是渔船,但因为段零来这里前拿出了图纸,所以才有拨款。
研究重要,但提高造船厂的效益也很重要,这样才能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全靠国家太难了。
林勉重拿了一个柑橘边走边剥,味道确实很好,如果他们果园产出多的话,他倒是可以帮忙牵个线。
齐祯和林勉重谈了不少,说起了大队的规划。
在不影响种植的任务的情况下,尽量地发展副业,提高社员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造船厂的单子签得很顺利,但只要三千斤,关于运输的问题,只能通过火车托运到万市,由造船厂自己派人拉回去。
此外,采购办主任提议齐祯可以联系机械厂和万市的纺织厂,都是效益高的厂,应该舍得采购水果。
齐祯当然有联系,但这两家都没回复,他准备再跑一趟。
如果不行,他再联系自己在海市的姑姑,但说真的,他宁愿不走到这一步。
不管怎样,他们总算开了个好头。
离开造船厂,马向阳长长松了口气,而后兴奋地算起来,他们这回能挣多少钱。
齐祯拍了拍他的肩膀:“先别算,我们还要去另外两个厂。”
这批带来的百斤柑橘,林勉重只留下五十斤,他们多跑几家厂子,肯定需要样品。
齐祯和马向阳回去之后,先去找了机械厂,结果连大门都没能进去,打电话也行不通,人家直接拒绝了。
纺织厂那边倒是进去了,但是没见到采购办主任,几个干事跟他们聊了聊,柑橘也吃了,但就是没松口。
离开纺织厂的时候,太阳快下山了,风吹得人凉飕飕的,马向阳一脸沮丧。
失望的情绪彻底盖过午饭没吃的饥饿了。
回到齐爷爷家,两位老人不用多问,一看他们又挑回来的柑橘,加上马向阳的表情,就猜到今天不是很顺利。
齐奶奶做好了饭,喊两个人来吃,顺口问了下。
齐爷爷说:“纺织厂和机械厂的水果都跟下面的公社大队有合作,不会轻易从外省采购水果的。”
毕竟柑橘这东西本地也有产,就算味道再好又怎样,价格、运输费用等,跟当地比完全没有任何优势。
马向阳脸一跨,“那怎么办?”
庐北省的省会是发展得最好的,但那的单位,同样都是就近采购。
他们三间门大队太没有优势了。
就因为想多挣点辛苦钱,要到处找路子。
齐奶奶看了齐爷爷一眼,琢磨着要不问下女儿那边。
哪知齐爷爷想了想说:“我问问老铜,他在国营饭店,人脉广,或许能帮忙想想办法。”
“这确实,这么好的水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