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就越多,立刻就在歙县七贤村组织起了暴动,发动了石破天惊的一击。
明教本来就有造反的血统,历朝历代都是造反不断,到了方腊手里时,江南天灾频发,应奉局朱勔又仗着皇帝崇信,横征暴敛,流民遍地,官府又赈灾无力,这一切都给方腊创造了无比优厚的造反条件。
果然,方腊造反就像瘟疫一样席卷江南,方腊一战攻破清溪县,接着连克睦州、欷州,兵锋直指江南重镇——杭州城。
各地明教教众纷纷响应号召,杀官造反,一时间,江南处处都是战火纷飞,方腊的实力像滚雪球一样,短短月余时间,就膨胀成了庞然大物,方腊定都杭州城,封官定制,自号“圣公”,以明教高层统领各处兵马,四处攻略。
就连大宋北方倚仗为运输大动脉的京杭运河也被方腊切断,粮食的输送,花石纲的运输,通通断绝。
消息八百里加急被送去东京,一时间不但皇帝惊怒交加,朝野内外也一片哗然。
大宋多少年没有人造反作乱了!
大宋有一条政策很好,那就是,每当各地有了灾情,朝廷总会很及时的在那里募兵,用招兵的方式间接的助那里的百姓有口吃的,不至于狗急跳墙,引起动乱。
可惜,很多好政策都在徽宗皇帝上台后,被废止或者变得面目全非。
这也是为何大宋前期,始终没有闹起波及范围很大的动乱。方腊开了一个很坏的先河,足以创造历史了!
王庆和田虎也在这时,纷纷打起了旗号,王庆自号“楚王”,田虎自称“晋王”,二人各自建立都城,设立官职,加大了攻城掠地的力度。
一时间大宋居然有了风雨飘摇的景象,相比起几个大寇闹起的动静,小小的梁山反而成了不起眼的存在,高俅枉费心机,皇帝的目光牢牢地被吸引到了江南。
即便是昏君,也知道一旦东京缺粮了,会造成什么后果?
平叛成了必然选择!
徽宗皇帝难得的冠冕齐整,参加早朝,议题只有一个,平叛!
首辅大臣蔡京、次辅少宰王黼,枢密同知高俅便是朝廷的最高层了,站立在群臣前列。
王黼资历太浅,尽管身为次辅亚相,却是个弱势宰相,还惹不起老资格的蔡京和高俅,一看皇帝雷厉风行的样子,不敢再纵容那些御史言官瞎比比,直接出列,拿出了干货道:
“启奏陛下,臣建议可以征调童贯枢密使出征,平叛江南,以雷霆万钧之势,快速扑灭叛乱,则危害可以控制到最小的地步。”
徽宗面无表情道:“征调童贯可以,但是兵马从哪里调配?还要做到最快?”
蔡京出列补充道:
“西夏边境,已经几年内没有战事发生,根源在于西夏内部出了问题,无力侵犯我们,老臣以为,可以抽调部分精锐西军,再配上各地的禁军,边行军边集结,只要在渡过长江之前完成集结,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战场。”
“童贯百战老将,战斗还是要依靠他的精锐西军,如能运筹得当,可以做到快速扑灭方腊!”
“至于其余的几家反贼,虽然也是气势汹汹,却实属疥癣之疾,完全可以派出知兵之臣,遏制他们的发展,等到童贯大胜归来,挟无敌之势,可一鼓作气灭了他们!”
蔡京毕竟是多年老臣,尽管毁誉参半,却依旧能深入浅出的划定了轻重缓急,勾勒出了平叛的先后次序。
徽宗皇帝听的龙颜大悦,还是蔡元长老成谋国,堪称国之柱石!
于是,皇帝一锤定音!
圣旨向着西北边境快马送去,各地的征调的禁军也陆陆续续的向着江淮一带集结。
童贯其实早就收到了蔡京的私信,知道自己要出征了,早就紧锣密鼓的张罗着收拢兵马,运送军资。
等到圣旨送达,童贯已经一切准备就绪,很快便兵马出动,开赴江南。
方腊对此一无所知,不是他疏忽大意,而是按照以往朝廷的尿性,还不拖拖拉拉的商量个几个月,才会出动军队?
好死不死的,这一次方腊闹得动静有点离谱,三家共同称王,一副要瓜分大宋的样子。而且他掌控了北方的粮食命脉,短时间可以坚持,时间长了,根本就是被掐住了喉咙,这谁能容忍?
一切的作用下,朝廷的速度才出奇的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