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臣猜度,可是有人谏言陛下调回童贯大军,改为进攻田虎?臣以为,此策段不可行!”
“大军征调,长途跋涉,不但靡费无度,而且军士疲弊,焉能承担灭国大战?”
“故,老臣以为,童贯大军依旧攻击方腊不变,只是可以征调少数兵马回来参加攻击田虎,而攻击田虎的军队应该就近从西军和河北辽国前线征调。”
“这些年,西夏和辽国都面临着天灾人祸的困扰,边境平安无事,完全可以抽调一部分兵马。臣以为,总体的战略应该是南守而北攻,对付方腊,只要他不再继续扩张就是胜利。田虎,则必须采取雷霆万钧之势灭了他,以防西夏和辽国寻隙滋事,甚至是直接介入。”
蔡京深入浅出的把利害关系详细的给徽宗皇帝讲了一遍,让徽宗听的眼泛异彩,感叹道:
“还是老太师老成谋国,真是朝廷的镇国柱石啊!”
蔡京掩饰住了得意的神色,连连谦逊道:“老臣年老体衰,也只能为陛下动动嘴皮子罢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终究还是要看年轻人的。”
皇帝看着垂垂老矣的蔡京,心里也忍不住悲凉,蔡京的理政能力在当时首屈一指,可惜也挡不住时光的摧残,可恨的是王黼和李邦彦,废物点心!除了拍马屁,可谓是毫无是处!
皇帝忍不住又有了换相的心思。
不过眼前更需要解决的是这一次究竟有谁领兵出战?
童贯远在江南,最有资格最有威望的只能是种师道无疑。可是,种师道毕竟是地方实力派出身,种家、折家、杨家都是西北将门的实力派,长期统治地方,本来就俨然于藩镇割据,如果再手握十几万重兵,则随时可以改变朝局的走向,甚至他如果有了异心,谁人能制?
蔡京人老成精,一看皇帝犹豫的神色就知道了他的顾忌,大宋就从来没有信任过任何武将,更别说享誉西北几代人的种家了,于是慢悠悠说道:
“陛下的皇子已经有几位成人,正可为国分忧,皇子统军,也可以振奋三军士气,让种师道实际指挥兵马,可保无虞。”
皇帝心里大喜过望,妥当!皇子名义上统军,就算是胜了,最大的功劳也会是主帅的,种师道只能成为工具人,当然,最好再配备一个监军,就更不怕种师道有任何猫腻了。
皇帝解决了困扰自己的大麻烦,顿时心情舒畅,欢笑道:
“太师老成谋国,为朕分忧解难,来人!赐宴!朕要好好敬一杯酒给老太师!”
不一日,宫内传出旨意:
“太子赵桓任河北征剿大军元帅,种师道任副帅兼兵马总管,实际主持军务,另任命蔡攸为河北路转运使,行监军之责。”
至此,大宋朝廷开始了攻打田虎的准备,作战部队分三部分,一路从西北方的麟州、府州、晋宁军抽调而来的西北禁军,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西北将门杨家、折家、种家的兵将,主将就是折家的当家名将折可存,这一路负责从西北方向攻入汾州。
第二路就是从京城征调的中央禁军,负责从南路的怀州发起进攻,一路直逼壶关、襄垣,威胁田虎的都城沁源的南大门。
第三路则是从辽国边境霸州、雄州、安肃军等地抽调的边军精锐,负责从中路直插田虎的腹地威胜州。
而作为征剿大军的补充,童贯也得到了命令,只好从自己的大军里抽调了一万兵马北归,加入攻打田虎的行列里。
这让抱有期望的方腊十分失望,没想到费心费力的策划,甚至把田虎也推出来引火烧身,没想到却仅仅调走了一万人马,杯水车薪,丝毫也不能解决江南的危局。
心腹重臣王寅劝解道:“圣公,这已经不错了!明面上没有分散走朝廷多少兵马,可是其实已经对童贯造成了大麻烦。”
“江南是咱们明教的主场,我们的优势是占据地利,又有底层百姓的支持,相反,官军丧失人心,一丝一缕都要从北方供给,运输极为不便,损耗更是数不胜数,我们的宗旨就是拖!越往后拖,朝廷的负担就越重,而且他们可是要承担两面作战,大宋的国力可是下滑的严重,他们能承担的起?”
“如果朝廷没钱,那么他们会怎么办?加赋加税!这就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可惜这就是饮鸩止渴!我敢保证!朝廷如果真的这么干了,天下会比现在还乱!民不聊生!我们只会多出源源不断的兵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越往后拖,我们的前景就越明朗!”
“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