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边,于是放手从降卒中挑选精锐补充进了官军的作战序列中。于是大批楚军摇身一变成了官军,然后又回头镇压王庆的残部。至此,童贯麾下的大军不但人数上暴涨,超出了出征江南时候的编制,而且人员成分复杂,既有原来的禁军、西军,又有江南、淮西的降卒,成了一个大杂烩,想要拧成一股绳,形成战力,可谓是任重道远。
由于童贯所立下的盖世功勋,皇帝很是少有的召开了大朝会,在京的六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如此兴师动众,为的不单是给童贯加官进爵,夸耀武功,而且也是给朝廷凝聚人心,提升气势。一段日子以来,朝廷风雨飘摇,百官人心惶惶,皇帝自己也内心慌得一批。如今雨过天晴,当然要得瑟一下了。
金殿之上,皇帝的封赏足够惑人眼球了!童贯以军功进位太傅,成了三公之一,位极人臣,封爵燕国公。
群臣个个都羡慕的眼珠子发红,却也无济于事,童贯这次的封赏根本就没有人提出异议,没办法,这是实打实的功劳,谁能办到?不服你去试试?恐怕不等哪个喷子张嘴,皇帝就会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
跟随童贯出征的将军们也个个加官进爵,尤其是王禀,可谓是大放异彩,一举官升五级,一跃成了宋军高级将领,有了独自统军作战的资格。
生擒方腊的韩世忠也展露头角,从底层的小军官升任指挥使,跨入了实权中级军官的行列。
封赏完功臣,众臣的马屁还没有拍舒坦,侍卫亲军司的一个都虞侯就跳了出来,直言弹劾侯蒙丧权辱国,出使梁山期间,行为失当,有失朝廷颜面。绘声绘色的把侯蒙形容成了一个胆小懦弱的无能之辈,进而质疑朝廷和梁山签订的协议是否合理。
百官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无非是现在朝廷的腰杆子又硬了,感觉自己又行了,想反悔而已,至于弹劾侯蒙,也只是搂草打兔子,顺手为之。
归根结底,要不要反悔,还是要看皇帝的意思。所有的目光一下子都盯住了皇帝,就等着他最后的裁决。
皇帝面无表情,这帮混蛋,堂堂皇帝,失信于草寇,自己还怎么统领百姓万民?真是不懂事!于是皇帝问道;”侯蒙侯爱卿,你以为如何?“
侯蒙听见有人弹劾他丧权辱国,早就有点心惊肉跳,他本来心理素质就不见得有多好,心里还怕后就更是磕磕绊绊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
这厮也算是拼了,不是为梁山,而是为了自己,和梁山实现停战是自己经手的功绩,如果轻易否定,岂不是证明自己可有可无?
”陛下统御万方,一言九鼎,和梁山和解,陛下墨迹未干,人无信不立,轻启战端事小,陛下失信于天下才是大事!而且,臣以为,整军备战,准备北上才是当务之急的大事。童枢密使鞍马劳顿,一路征尘,士卒连续征战,疲惫不堪,当以修养为上。事有轻重缓急,因此,臣反对开战。”
这句话很得许多军队将领得认同,就连许多文臣昧着良心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毕竟童贯确实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从北方跑到江南,打生打死,又从江南跑回来,再战一场。每一次都是千里迢迢,人又不是铁打的,会不知道疲惫?就连皇帝也升起一股愧疚之感。
好在高俅早就有准备,见自己的小弟劳而无功,于是亲自出班上奏道:“陛下,梁山狼子野心,早除不留后患,以防他们势大难制。臣听闻:梁山趁着王庆覆灭之际,擅自收编了两万余残兵败将。他们为什么要扩张势力?还不是居心叵测,由此可见,双方再次大打出手只是早晚的问题,梁山匪首武阳对陛下毫无尊重,就连招安当日,他看见圣旨,连跪拜都不肯,轻视朝廷之如此地步,诸位还要任由他逍遥法外?”
高俅这个道德绑架就有点让人恶心了,谁敢承担这要命的罪名?而且这厮已经替皇帝找好了开战得借口,那收留的两万人马就是最好的理由。
一大票大臣就算是为了证明自己公忠体国也要捏着鼻子赞成开战。
皇帝问道:“童爱卿,有必胜得把握吗?”
高俅忍不住笑了,皇帝动心了!
童贯心里暗自叹了口气,他也想歇歇啊!可惜皇帝明显是动心了,自己怎么能反对?而且童贯已经通过两次的大胜,对于这些所谓的四大寇已经丝毫没有了畏惧,于是慨然说道:“启奏陛下,梁山在四大寇中,属于实力最小的,臣有把握一击必胜!”
皇帝大喜过望,忍不住高兴道:“如此甚好!朕这就下旨斥责梁山擅自收容两万士卒,爱卿务必要彻底灭了这些乱臣贼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