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为什么,有人,譬如黄启明这类的老臣,愿意跟着李坦的缘故……
但都过去了。
今日早朝上,李裕接连轻咳几声,大监担心看他。
他笑着摆了摆手,藏在十二玉藻旒冕后的眸间藏着笑意,这时候,应当是温印在想他。
下了早朝,李裕朝大监道起,“让礼部尚书崔恒志来见朕。”
大监应声。
崔恒志不知是何事,但能在朝中做到礼部尚书的,至少也是人精。
新帝登基,大事都办了。
剩下的,就剩立后大典了。
陛下早前同永安侯的女儿成亲,名义上也是天家赐婚的,朝中都知晓陛下同夫人这两年相互扶持,感情好着,眼下夫人还回京,陛下应当遣人去迎了,等立后大典之后,就是名正言顺的中宫了……
崔恒志估摸着就是立后大典的事。
果真,李裕一面看着折子,一面看他,“朕有事同你说。”
“陛下吩咐。”崔恒志拱手。
“温印还没回京,但有些事礼部可以着手去准备了。”李裕提醒。
崔恒志赶紧道,“是,陛下,礼部已经在拟定立后大典的事了。”
李裕笑道,“朕说的不是立后大典……”
“哦,不对,不仅是立后大典。”李裕更正。
不仅是立后大典?崔恒志诧异,忽然间,脑海中电光火石一般,一个念头如惊雷闪现,难道,要立太子了?
陛下同夫人成亲两年了,是可能!
不对,是极有可能已经有太子了!这是要立后大典同册立太子一道了?
李裕见崔恒志一脸混合糅杂,看不出是惊喜还是惊悚的表情,但整个人愣在原处,好似知晓了什么了不起的秘密一般。
李裕握拳轻咳两声。
崔恒志回过神来,“陛下,微臣知晓了。”
李裕意外,然后很快笑起来,“这你都能猜到,你们礼部的人果然厉害……”
天子的话中带了赞许,崔恒志大受鼓舞,遂问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李裕放下折子,“越隆重越好,朕不想留遗憾。”
崔恒志赶紧拱手,“是,此事应当隆重,毕竟立太子这种事情是大事,眼下天下初定,朝中是需要立储来稳定时局,此事是应当大肆操办。”
李裕:“……”
李裕终于明白崔恒志方才的表情是什么意思了,李裕摆摆手,示意他上前。
崔恒志将信将疑上前,“陛,陛下……”
李裕认真到,“崔爱卿,朕不是要立太子,朕要大婚。”
大,大婚?!
崔恒志诧异,“陛下不是成过亲了吗?”
李裕一面翻折子,一面道,“这次朕自己成亲,不是公鸡。”
崔恒志头疼,“虽然但是,可婚早前是天家赐的,陛下也成亲过了,又没有和离,怎么能再大婚一次?这不合礼数啊……”
听到和离两个字,李裕心焦,“朕不管,这是你考虑的事,不是朕考虑的事,要不朕换个人问问?”
崔恒志当即拱手,严肃道,“替陛下分忧是做臣子的本分,陛下放心,微臣定当尽心竭力,操办隆重妥当。”
李裕满意了。
正好利安入内,“陛下,永安侯携家眷回京了。”
***
早前国中接连动乱,尤其是李坦逼宫,天家被软禁,而后又有李恒起兵,接着是李裕在繁城讨逆。
国中动荡,京中就是漩涡中心,所以不少世家都相继离开了京中,在外地暂避。
这些征兆,都意味着国中局势并不安稳。
眼下李裕登基,是全然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朝中也好,军中也好,都需要信心。
这个时候,永安侯携家眷回京便是表明态度。
不仅永安侯,就连封地在顺城的东山郡王也向天子要了宅子,要在京中小居两年。
由得于此,不少早前牵出的世家,也纷纷迁回京中,这就是对京中日后长治久安的信赖。
所以,永安侯携家中回京,其实是大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