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啦啦的流淌,一望无边的田野里,入目的满是新绿,勃勃生机。
老赶叔将他们送到知青点,有个女同志已经在门口等半天了。
她上前客气道:“你们总算到了,麻烦你了老赶叔。”
老赶叔摆摆手,牵着马缰绳调转车头去生产队还车了。
“同志们好,我是点长肖兰。”肖兰一头短发很是干练,皮肤是暴晒过后的小麦色。
她说话很爽利,“欢迎大家来到宋家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现在男同志进左边屋,女同志跟我来。”
几句简短的介绍之后,她就把新来的知青领进了院子。
知青点就是一座寻常的,土坯围成的农家院,三间砖坯结构的平房,中间是厨房间饭厅,两边是住人的卧室。
男左女右。屋里皆是南北两铺大炕,每一铺炕都有三米长,两米宽,一起能睡五六个人。
韩小英看着这样的知青点还有几分亲切,毕竟前世在这里住了三年多呢,肖兰这个人她也记得,前世最后一批回城的,一直没有嫁人。
南炕已经有三个人了,还能再加一个,北炕两个人,闲着的地方比较宽,不过大家都在睡午觉,她们进来都没人醒,有可能是醒了,没吱声。
肖兰把炕上的东西收拾了一下,低声道:“你们挨着她们把行李铺上吧,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她得抓紧时间歇个晌,一会儿要上工了。
“我睡这边。”谭雅婷把行李抢先放到南炕的炕尾。
周文静撇撇嘴,指着北炕问道:“小英你睡哪儿,这处炕席破了个大洞。”
“我就睡这儿吧。”不就炕席破了,找张报纸铺上就行了,再不济,以后换张席子,也花不了多少钱。
炕席破洞的地方靠近炕尾,有洗脸盆那么大,离炕沿很近,不过这个位置还不错,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
见韩小英拿旧报纸铺到炕上,谭雅婷哼了一声,扭过身继续收拾自己的行李,不搭理她们。
韩小英打水先把炕席擦了擦,等风吹干了,再铺上被褥。
没有柜子,每铺炕稍倒是放着几口箱子,应该是知青们自己找木匠打的。靠西墙摆着张长条桌子,上面放茶缸暖瓶,下面放脸盆。
行李袋子只能先放在脚下,韩小英的东西不多,除了一套铺盖就是一只装衣物的手提袋,还有就是放着脸盆饭盒的网兜,加上她随身背着的军绿色的书包,钱票什么她身上只放了一点儿,其余都在前世的家里收着,没拿出来。
她准备也打个箱子,最好能安个锁头,不过这事儿不着急,过几天再说也行。
她平时都是不声不响的,存在感很低,给人感觉很老实。
在田家养了一个多月,她个子没长多高,体重没称过,但绝对比以前胖了,脸上也不是最开始的黑不溜秋的,虽然也没白多少,但勉强能看了。
可是对比起家里条件好的谭雅婷,她简直是又瘦又小看起来像个孩子似的。
肖兰见着她收拾差不多了,躺在炕上就忍不住问道:“韩小英你多大了?”
“我十五了。”韩小英笑着回道。
“才十五你就下乡,家里舍得吗?”知青点现在数韩小英最小了。
“没办法,下乡有指标。”韩小英无奈的说道。
能留在城里,谁也不想下乡。
肖兰叹了一声,道:“你这么小下乡以后有你苦头吃,不过只要你肯干,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她刚来的时候就是什么都不懂,后来一点点锻炼出来的。
她是村里头一批知青,下乡有四年多了,已经习惯了乡下的生活。回城她根本不敢奢望,她家孩子多,家里即使能弄到工作指标也轮不到她。
她只能在乡下慢慢熬着。
韩小英她们收拾完没多一会儿,上工的钟声敲响,知青们陆续起来了,新老知青相互认识过后,就匆忙的上工去了。
韩小英他们今天新来的,也到村部集合,大队长刘青福,今年四十三四,平头国字脸,任职六年了。
他自我介绍后没有马上给他们安排上工,而是让他们去孙会计那儿签字领补贴的粮食。
男知青每人三十斤,女知青二十四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