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宅门大宅门

第177章 第177章清污(2/3)

出仕,过五关斩六将。就算亲爹是当朝首辅,也要考中进士才行。凭什么他武官,有个好爹就行!太欺负人了!

无论是个人感情,还是为大齐国运,都是利在千秋的事情,没有理由不同意。很快皇帝便下令,命兵部拿出章程,安远侯协办。

就在群臣一位今日的常朝就要告一段落后,皇帝又发话了:“既然兴武举,便要设武学。众卿觉得,武学开办在哪里,由谁牵头合适?”

安远侯再次出马:“回陛下,臣以为,应兵部牵头,由五军都督府督办,在卫所设立武学。这样,不仅能物尽其用,还能为军户寻得一丝希望。”

李家子弟,个个是妙人呀!皇帝心中高兴极了,表面做追问状:“安远侯的意思,考中武举可全家脱离军籍?”

李执明暂短愣了一下,随即马上反应过来,陛下恐怕早有此意。“科举考中秀才后可免除赋税,武举也应同样如此。”

李执明说完,皇帝看向百官:“众卿觉得如何?”众臣先是暂短的沉默,成国公贺加文率先站出来:“臣附议。”永康伯紧随其后:“臣附议。军中世袭子弟堕落,早该整治了。”

皇帝看向兵部尚书:“赵大人?”这位兵部尚书也是新上任的,而且还是位罕见的武职转文职官员。

年轻时家贫,因着练武有天赋,被当地一位拳师收为弟子,习得一身本事。后来考入神策军,跟着武宗爷去过漠北。

后来发现,自己这种不识字的小兵,连一个低等军官都捞不着,开始刻苦读书。后来不说平步青云,凭着战功,也算是改换门庭。

再后来就是偶然的机会,帮着管理军械。后来就莫名其妙的当成了书记官,而后就调任到中军都督府,管理兵籍屯田。

直到新帝登基,直接成了兵部尚书。

赵靖安自己也有些糊涂,他同新帝可没有交情。谁说常年同兵部打交道,可做梦也不敢肖想兵部尚书这个位置。

初上任,与整个兵部格格不入。兵部上到侍郎,下到笔帖式,大多进士出身。不是有同年就是有同乡,就他老哥一个是从战场上拼杀下来的。

赵靖安今儿才明白,皇帝此举的用意,这可真是走一步看十步。将自己以及整个兵部放在擂台上,同五军都督府当面锣对面鼓的对战,皇帝喝茶看戏的同时,还能左右时局。

赵靖安除了佩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臣附议。”

简短干脆的常朝,破天荒延续到午时。年纪大些的,已经站不稳了。

该办的事都办好了,皇帝很高兴,顺便让大臣们吃过午膳再各自散去。这一大上午,信息量太大,很多人脑袋都蒙了。就算在大业殿,也纷纷议论开来。

查屯田、兴武举。样样戳在五军都督府的命脉上。心思活络的,已经在猜测,皇帝是不是在打压五军都督府,进而抬高兵部的身价呢?

处在暴风中心的范晟睿和赵靖安,一个比一个安稳。前者铁面无私,谁搭话都不搭理。后者圆滑,挑不出错。

众人见套不出什么话来,有的直接调转矛头,指向端国公华北溟。这位皇帝的养父兼岳父要是不知点儿什么,委实说不过气!

华北溟也不拿捏,端着茶杯道:“我们陛下登基前是什么人?全天下的龌龊事,哪有陛下不知道的?这人年纪大了,都要修补一番,何况是一个国家!”

新君继位不到一年,大多人还保留天德朝的习惯,总想着打压斗争。除了内耗,干啥啥不行!这都是什么风气!

好在能站在大业殿的,都是朝中四品以上大员,也是有脑子的。抛去党争思想,思路瞬间清晰起来。

目前来看,新帝不止打算当个明君,还准备大展拳脚,改善陈腐弊端。这是好事,只要路不走快了、不走偏了,利国利民,功在千秋。

谁还没年轻过?谁还不是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走过来的?皇帝提拔了那么多实干派官员,还不明白,收拾包裹回乡去吧!

皇帝也是人,斗智斗勇一上午,也是会累的。回到后殿,刚好遇到昌化王妃。元照反应了一下,还是没想起来:“谁?”

唐海上前回答说:“这位是昌化王妃。昔年同皇贵妃娘娘闹过不愉快,您可还记得?”元照想起来了,又似乎没想起来:“朕记得阿茹娜是典型的鞑靼人长相,今日看来,同我大齐女子并无区别。”

唐海道:“昌化王妃婚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