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侯府继室后我和离了(穿书)

第14章 第十四章(2/3)

p>

这是投诚了。

维护正统,天下谁还能比皇后中宫嫡出更正统?

舒宜不由一笑,问:“那你想要什么呢?”

“我只愿能尽长兄之责,寻找家父,抚育弟妹,让他们在长安好好长大。”裴明彦答。

这是要与河东裴氏切割关系了。

“而我愿效仿父亲,从军报国。与突厥决战的机会,不在长远,而在近日。若能从军出征,于国于家都大有裨益。”

都是聪明人,也没什么好遮掩的,大家都知道,和突厥交战的机会难得,此时正是千古良机。若是抓住机会大胜,于国可开百年太平,于朝廷,也能涌现出一批新的功臣集团,说不得能像开国时一样,再封一次四公十六侯。

“要出征也不简单啊。”舒宜道。

“却也不难。”后面的话,裴明彦就不说了。

说到这里,已经够了。

“不知我可有资格为郡主马前小卒?”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裴公子是难得的将才,”舒宜执起一只茶盏,“我以茶代酒,与裴公子共饮一杯。”

“姑姑,喝茶吗?”舒之勉殷勤地凑过来。

舒宜正在廊下池塘边喂鱼,抬眼道:“回来了?”

“是,”舒之勉道,“事情都办好了,张京兆今日不在,不过底下僚属已经把事情解决了,也派人给张京兆送信了,裴家三兄妹我亲自带到了城西的宅子里,已经安顿下来了。”

“让他们先安心住着吧,探问其父下落和出仕都不急于一时。那宅子以往洒扫得勤,家具粮米都是齐备的,我已派人延师,他们兄妹三人都跟着学。”

舒之勉一脸敬服:“他们比我还沉得住气,连几岁的小孩都不骄不躁,不愧是裴家。”

“裴大郎有一句话说对了,”舒宜道,“所谓世家光环,有实在的长处,也有虚名,各为几分,你须分清。”

舒之勉沉默着点点头,他最近跟着姑姑到处跑,还真琢磨出点课上学不到的东西来。譬如学堂里夫子就决不会说世家的光环里也有虚名,但细细想来,姑姑的说法虽离经叛道,但有时又一针见血,醍醐灌顶。

舒宜也不让他偏听偏信,总是说,就算是自己说的也可能有不对之处,需要舒之勉独立思考辨析。不过,舒之勉凭着小动物般的直觉判定,就算不懂,姑姑的指令也必须得执行——这是祖父和父亲的指示,而且姑姑有个好处,从来不坑自己人!

舒宜换了个话题:“你和张京兆家五郎是同窗?”

“是啊,姑姑有事?”

“你明日上学,记得把今日的事说给他听,就当是闲聊瞧热闹看到的奇事,他会懂的。”

不懂也会学给张晁听。

“哦!”舒之勉眨巴着眼睛,还是有点懵。

舒宜索性给他讲明白了:“此多事之秋,再小心都不为过,这伙闲汉就是平白的一个把柄,还好是被我们撞上了,不然恐影响张京兆的正事。往后须得更上心,万一闹出什么不好看的事,影响大局,哭都来不及。当然,你同他就不用说得这么严肃,都是同窗,语气平和点。”

“晓得了,姑姑可还有吩咐?”

“你去温习功课罢,”舒宜说,“我再去看看行卷。”

几日前,在越国公府已开办了一次针对投贴举子的考核,来了好几十人。越国公和两个哥哥上朝去了,舒宜领着两个侄子亲自主持,以示诚意。

虽然她制书才女的名气十分显赫,但舒宜有自知之明:她和这群从小研读四书五经的书生比,文才能差出十条街去。因此舒宜索性不露这个怯,提前和越国公商量着定了题目,叫才子们写篇策论,务必言之有物。待第二天越国公沐休,带着举子们在府中宴饮,再来集体作诗。

诗和策论差不多都考评完了,近来在举子间忙碌的汪掌柜带着舒宜的任务,又亲自和挑出来的十几个人一一谈心。最终这次越国公府择定的十八人中,竟有三人愿意投入舒宜门下,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成果。

虽说这三人都只著文,且才学方面也比不上裴明彦,但裴明彦这样的资质才是可遇不可求,舒宜已非常满意。意向初步定下,荐贴就要先准备起来,如今,拿了谁的荐贴,就算作是出自谁门下,往后的仕途中多半脱不开干系,所以举荐风俗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