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斯本来还环着手臂看林之言攀岩,听到她这句话,刚想开口提醒两句,却看到林之言动了一下。
林之言又往上攀爬了一次,她特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忽然发现自己一直在弯着手臂。
众所周知,曲臂的时间门越长,手臂肌肉就会越累。
几乎是下意识的,她将手臂伸直,上半身稍微往后仰,降低重心,下半身却贴近墙岩壁,将双腿微微屈膝,将大部分体重交给双腿来承担。
只是这么简单的调整,却让她的姿势忽然变得专业了。
桃乐斯微微一愣,嘴角漫出满意的笑意。
可以啊,才爬了几米就意识到自己的姿势有问题,还及时纠正了,无论这是出自她长时间门运动的本能还是经过严密思考,都证明了林之言在攀岩这方面上是有自己的判断在。
很多人认为,攀岩只是一项依靠体能的运动,却不知道它往往需要攀岩者的慎密计算。
在攀岩的时候,攀岩者需要去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是否能够沿着路线继续攀爬
这些思考,可能在机械攀爬和低空攀爬中的作用不足为道,但到了无保护攀岩中,当你的身体已经悬挂在六百米高空上,体能被消耗得所剩无几时,这时候的判断就尤为重要。
你以为自己能够脚挂旁边的岩点,却发现岩点过于倾斜无法挂靠,这时候你的身体已经移动到中间门位置,如果不及时找个支点稳住重心,往往会失衡。
一旦失误,将面临坠落高空、粉身碎骨的后果。
所以桃乐斯在发现林之言这一点后才会显得尤为惊喜,毕竟一个带脑子运动的人总是比不带脑子运动的人好,尤其是玩这类极限运动的,在同等情况下,有脑子无疑证明了活的命更长。
但接下来,林之言的表现更让她惊喜了。
在林之言发现适当地转身能够更好地伸直手臂、将重心放在腿上后,她立刻灵活地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别的方法,既然能转动一个部位,为何她不尝试着“解放”其他肢体呢?
于是桃乐斯就看到了已经爬到十米位置的林之言居然不再是“爬梯子”一样的攀爬方式,而是将三点接触的攀岩技术逐渐过渡到了旗式平衡。
所谓的旗式平衡指的是一只脚踩在点上,另一只脚像旗子一样伸出来保证身体平衡,在站起来的时候主要是靠支撑腿发力,再通过摆动伸出去的腿来调节重心,偶尔还可以通过踩墙来一起发力,是攀岩者日常攀岩中最为常用的技巧。
桃乐斯本来还打算在林之言吃瘪后再教她,没想到她居然无师自通了。
这让她脸上惊叹的笑容越来越大,焦糖色的眼眸闪闪发光。
放在外边,怕是没有人会相信有人能在第一次攀岩中纠正这么多新人都会有的误区,甚至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攀岩技巧,这份天赋或许来源于长期跑酷的直觉,却无法不令人感慨万千。
而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从最开始的生涩试探到现在的“完成品”,每一步都是通过发现、思考、尝试中转变而成的,桃乐斯发现林之言并不是脑袋一拍就放手去做的类型,在她看似冲动的行为下却是再也冷静谨慎不过的思考。
此刻已经到了十五米的高度,大约五层楼位置,林之言双手抓着指洞点,往下看,微微一愣。
十五米,这个高度对于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跑酷的时候越过更高楼层的也不是没有,但现在往下看的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该怎么形容呢。
林之言眼睫微微颤抖,她能感觉到自己手臂在微微颤抖,有种冲动很想要放手放松一下,但正是这种冲动才让她越发地精神紧绷,她知道,这种冲动将会一直伴随着的攀登生涯中。
叫嚣着休息、叫嚣着放手,但唯有克制冲动,咬牙继续往上攀,才能够抵达顶端。
她脑海里突然想起一个句子。
“because it\&039;s there”
因为山就在那儿,没什么原因,我就是想去做,无论多苦多累——
跑酷给她的感觉更多是自由,但攀岩却是一种征服感。
一种复杂的、难以言喻的激情萦绕在她内心,让她不自觉地颤抖,光是室内攀岩已经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她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真正的高山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