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八百二十七章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3/5)

  张居正领着大臣们俯首见礼:“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免礼。”朱翊钧伸手,示意平身。

  “臣王国光本晋南寒士,蒙先帝简拔于州县,蒙陛下特达之恩,委以度支重任,今日臣鬓毛已衰,伏乞陛下鉴臣愚诚,赐骸骨颐养天年。”王国光出班,请命致仕。

  昨日陛下核准了致仕奏疏,一切流程已经走完,这就是最后的告别了。

  “宣旨吧。”朱翊钧深吸了口气。

  冯保上前一步,两个小黄门拉开了圣旨,冯保再甩拂尘,大声的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绍天法祖,总揽万几,惟赖股肱之臣共襄大治。览卿所奏,情辞恳切,忆自隆庆间,卿任漕运总督,清弊立规;万历初掌邦计,清丈田亩逾八百万顷,岁省太仓银六十万两。”

  “今九边军饷充溢,州县积粟如山,此皆卿十六年宵衣旰食之功也。”

  “今日荣老颐养,特加官少师,赐银五百两、纻丝十表里、宝钞三万贯、国窖三十瓮,恩荫长子王兆河尚宝司丞,以彰三世簪缨之泽。”

  “昔子房辟谷而全功,留侯归隐以善终。卿今功成扶杖,可于山筑三畏堂颐养天年,朕命内署待诏制「两朝硕辅」匾额赐之。”

  “累朝成宪,布德施惠,诏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朱翊钧等冯保宣旨之后,开口说道:“爱卿勿忧,户部堂前青松,朕会看顾三分。”

  王国光履任户部的时候,在院子里栽了一棵堂前松,如今已经十六年的时间,亭亭如盖,朱翊钧这话的意思,自然是告诉王国光,户部的事儿,大明皇帝也会盯着,不会发生王国光一走,就反攻倒算之事。

  王国光为之奋斗十六年的事业,绝不会功亏一篑。

  “臣叩谢陛下隆恩。”王国光再拜,看了一圈文华殿,露出了一个笑容再拜才说道:“陛下,臣去了。”

  “爱卿珍重。”朱翊钧略显有些感伤,告别了王国光。

  王国光一步步退到了文华殿门前,两只脚都跨过了门槛,才转过身,走下了三层月台,他站在文华殿门前,回头愣愣的看着金顶璀璨的朝阳金光。

  他这次的告退,就是最后一次告退了,既是告别了皇帝,告别了文华殿,告别了文渊阁,也是告别了自己绚丽多彩的政治生涯。

  他就这么静静的站了许久,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对得起陛下、对得起朝廷、对得起天下苍生,在万历维新中,他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说对不起谁,大约有点对不起晋党,对不起杨博的栽培。

  晋党一步步的坐大,他的官儿也越做越大,他入了文华殿,反而背弃了晋党,没有为晋党的利益奔波,更没有跟着杨博、王崇古、张四维他们一起,党同伐异,和张居正的新政作对。

  他不愿那么做,原因也很简单,大明气数未尽,还能再尝试一次,天下大乱,乱的是万民的生机,每次改朝换代,皆是地动山摇,万万百姓化为枯骨。

  王国光不是晋党,他是张党吗也不尽然。

  杨博看人真的很准,王国光慎独特立独行,志行高洁,不同流俗,他离开了晋党后,并没有攀附张党,有的时候,也会跟着王崇古一起,反对一些张居正的政令。

  “陛下讲忠,忠是尽己之心,是忠于本心,忠于自己的灵性和内心去行动、去做事,这是忠,忠于自己的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矛盾相继释万理。”王国光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转身离开了文华殿,向着宫外走去。

  忠,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自己的忠诚,对自己认知、对自己的灵性的忠诚。

  王国光在人生末年回首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自己的灵性、认知,他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他在临走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他把生命和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无怨无悔。

  “大司徒留步。”张宏急匆匆的跑了过来,笑着说道:“陛下自己做了一把手杖,赐予大司徒。”

  王国光看了看手杖,黄花梨木,形制并不复杂,看得出手艺不是很好,显然不是匠人所做,匠人要做成这样,哪怕是要考验九族羁绊了。

  的确是陛下亲手做的。

  “臣拜谢陛下圣恩。”王国光对着文华殿,再次俯首,拄着陛下赐的手杖,离开了皇宫。

  文华殿上,大明皇帝一直张望着殿外,直到再也看不到王国光的身影,才说道:“叮嘱解刳院,派个大医官好生照顾。”

  “那个弹劾大司徒的云南道御史杨寅秋,即日起,革罢官身,褫夺功名,流放爪哇去!”

  朱翊钧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