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七章 遍地哀鸿满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4/5)
陈实功重重的叹了口气,带着三名医倌离开了客栈,站在街上,他忽然停下,看着天空的烈日,对着身后的医倌,斩钉截铁的说道:“无论如何,我们解刳院,都要保证陛下身体的康健,无论如何,都要做到。”
“因为陛下就像是正午的太阳,只有烈日高悬,这些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才能无所遁形,才会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和外人勾结谋害圣驾,我一定亲手把他做成标本。”
学医治病救人,能治的好病,但治不好人,更难救国。
但救陛下,让陛下保持健康,就能让大明万历维新持续不断的推进下去。
“是。”三名医倌都是解刳院的医倌,他们随扈南下,真的是被这人间惨烈给震惊的无以言表,万历维新的意义,突然变得如此的具体而且清晰,解救万千黎民于倒悬之际。
陛下为何如此辛苦,大明国事欣欣向荣,但陛下却从不敢松懈,理由也变得直接了起来。
遍地哀鸿满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皇帝一道十分暴戾的圣旨通传四方,南京百姓没有指责皇帝暴戾的意思,而是拍手叫好。
皇帝陛下杀了杨恩世满门,犹不解恨,命人把这些人的尸首,悬挂朝阳门外,曝尸十日,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收敛尸骨。
沈应香被抬上、下,朝阳门五凤楼的事儿,已经在整个南京传遍了,南衙各阶层无不愤慨!
大明的公序良俗,是完全无法接受这种行为的。
多大仇多大怨,人死不过头点地,如此折磨人,属实是该死了。
朱翊钧在莫愁湖行宫,再次圈定了一百二十家,这次仍然是满门抄斩,罪行是为祸乡里,虽然没有杨恩世那般恶劣,但加上选贡案,完全够的上满门抄斩了。
“沈应香出身大户人家,依旧被如此对待,小民如何悲惨,朕难以想象,案卷所能展现的惨烈,百不足一,比如这淮安山阳马氏。”朱翊钧翻看着案卷。
有山东行脚商从山东担盐南下淮安府,路过马氏偏宅内急,将驴车系在了这马氏偏宅之外,等到行脚商回来后,车、货、小儿子皆不见了。
行脚商四处寻找,花费了二十银,才从马氏赎回了小儿子。
而马氏做这种买卖不止一次,而且不只是外地人,被抓的孩童,多数都是本地乡民,都是因为各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开罪了高门大户,要么拿钱赎人,要么坐看儿子女儿被卖给人牙行。
类似的惨案比比皆是。
“政治是非常复杂,而且非常严肃的集体决策,任何政策的调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执牛耳者的一厢情愿,往往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和惨痛的后果,所以三思而后行,再谨慎,也不为过。”
“很多事,看起来初衷没问题、思路没问题、执行也没问题,但结果却有了大问题。”
“比如不得抛荒令,比如一条鞭法,比如周良寅第一次清汰,比如王次辅的工盟工会,全都是如此。”朱翊钧圈定了一百二十家后,对着冯保说道。
冯保很清晰很明白陛下的情绪,陛下看到了这么多的人间惨烈,恨不得立刻行动起来,去纠正这人世间的悲剧,但操之过急的后果,陛下一清二楚,所以陛下忍住了心中的怒气。
路一步步走,饭一口口吃,贱儒们、复古派、绝对自由派、南衙逆党们心心念念的一幕,皇帝因为万历维新的成功变得傲慢起来,从来没有发生。
“这次南衙抄家,算上晋党纳捐,一共折银四千二百三十余万银。”冯保将一本账册放在了陛下面前,稽税院和户部都进行了全面的核查,对所有资产进行了折价奏闻圣上。
“晋人肯纳,有些人不肯主动纳,是打算让朕亲自开口,还是打算朕扩大一下逆党的范围?”朱翊钧翻动着总账,发现除了晋党纳捐之外,有些人家不为所动。
陛下要看详细账目,都已经归档,随时可以调阅。
朱翊钧说的有些人,是除了晋商这六十六家外,剩下一批‘迷途知返’的人,从逆党变成投献之家,不纳捐支持丁亥学制,那就不能怪朱翊钧不客气了。
晋人已经做出表率,有些人,有点过于不识趣了。
不想上‘商贾尚知义,共襄文教举’的功德碑,想上朝阳门的城墙。
冯保赶忙说道:“陛下,是晋人在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
“最近这些日子,不少人惶惶不可终日,请托无门,忧惧自杀者亦有,消息刚刚传出去,这些迷途知返之人,自然会在一月之内,把银子如数缴纳。”
“陛下肯收银子,他们才能心安。”
晋人为何反应迅速?是晋人在万历五大案的第一案张四维案中,积累了丰富的纳捐经验,彼时国朝对于是否开海尚不明确,晋人率先表态。
这次反应迅速也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