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爹是叫门皇帝

第215章 藏东西的小能手(2/3)

掏出了五本于谦给自己的秘奏。

  这一顿操作。

  张保看呆了。

  怪不得这一个多月来,陛下不让宫女换锦布,自己还以为陛下是节俭呢,没想到是藏着东西啊。

  不仅张保看呆了,徐有贞,李贤也是看的一愣一愣的。

  陛下对此如此上心,谨慎,难道他真的与于谦,私下里面一直沟通,并且很是对于谦的所作所为上心。

  “张大伴,还有一本,朕昨夜看了,在枕头下面,你去给朕取来。"3305qxs02.0402m

  “是,陛下。”张保说着,便朝着暖阁走去,心里面也一直嘀咕,陛下什么时候拿着奏章去暖阁了啊。

  不一会儿,张保还真的捧着一封奏本走了进来。

  “喊个人,将朕那元青花瓷器,搬开,下面放着于太保,最后一次给朕的。”

  张保懵了。

  这还藏了那么多的地方。

  不过张保也不敢耽搁,立即找来了三名小太监,将朱见深藏宝架旁边的那一尊半人高的元青花瓷器抬起来,张保趴在地毯上,将手伸了进去,还真的摸到了一本奏章。

  看李贤,徐有贞看着撅着屁股的张保,心里面也是怪怪的,陛下是怎么想到将臣子的秘奏藏到那里去的。

  张保苦笑一声:“自己以为了解陛下,没想到,差得远喽。”

  朱见深如此重视这些奏章,这无疑也是一种证据,证明他还是很相信于谦。

  张保捧着奏章到了朱见深的身前后,朱见深便将其他的奏本放在了张保的手中:”拿给徐都御史看看,李辅臣可曾看过。”

  “臣还未看。”

  “那便一同观看。”

  张保端着奏本,到了二人身前。

  徐有贞最先拿起了一本,而李贤也拿起了第二本。

  两人仔细的看了起来。

  神情时而舒缓,时而紧张。

  看完一本,又换一本。

  徐有贞心中明白,自己老家,老丈人给自己那几百亩地是跑不掉了。

  李贤看完之后,暗暗松了一口气。

  这些奏章全是于谦所写,从第一本的大体构想,到了最后一本的完善,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而朱见深将这些奏章保存的很好,并且张保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可见陛下是如何重视。

  而这改税制,可以说也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变千年之法啊。

  于太保真大才也……

  当然李贤是如何也想不到,其中之灵感,有一些是朱见深给于谦提出来的,当然这其中道道,外人都不会知道。

  等着这两人看完后。

  朱见深开口问道:“可行。”

  “陛下,是不是走的太快了……”徐有贞轻声说道,因为这也触发了他的利益。

  “陛下,臣觉得可行。”而李贤却开口支持。

  朱见深看了一眼徐有贞。

  就一眼,让徐有贞立马改变了主意。

  “陛下,虽然走的有些快,但是咱们会走的很稳,乃利国利民之善举,臣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

  几百亩地该卖的就卖了,该交税就交税,趁着政策还没有公布出来,先把损失降低……

  而违背朱见深的主观意思的事情,徐有贞绝不会去做。

  一年不超过十两纹银的交税,跟陛下的持续恩宠,那根本就是一个量级的。

  朱见深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成化九年,新政是否能够推行,便看两位爱卿的了。”

  “陛下放心,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徐有贞还是第一个表态。

  “陛下放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臣一定会为帮助于太保,推行税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有贞看了一眼李贤,这家伙为何要比自己多说那么多。

  朱见深目光深邃:“如此,朕才能放心啊。”

  …………

  一个时代,永远也不缺聪明人,有些聪明人,他们能够发现国家的弊端,也会试着去做一些改变。

  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人口隐藏,土地兼并问题跃然于纸上。

  而一些地方官员,也就开始在一些小范围内进行了变法。

  “征一法”是应天巡抚欧阳铎制定,平官民田科则,使赋役逐合一,部分折中纹银。

  “一串铃法”是宇宙中心,曹县知县孟习孔制定而出的,征解分离,征收不管解运,解远不管征收。总收以后按原有各名目分别留存、解运,称一串铃。

  “十段锦册”,又有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