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隐朱元璋

第382章百姓,国之根本!而他们的诉求,很简单!(1/2)

 宋隐也不墨迹。

 “原因很简单!”

 “朝廷有错在先,是朝廷官员让百姓没有活路,所以要负起这个责任。”

 “俗话说知错能改,朝廷是百姓的天,犯了错更要改正。”

 “必须通过这件事让天下的百姓知道,日后再碰到官员压迫时该怎么去做?”

 “如此一来,才能防患于未然。”

 此话一出,朱元璋嘴角直抽。

 这王八蛋嘴上说这是朝廷的错,还不是变相地说,这是他这个皇帝的错吗?

 这混蛋,还真口无遮拦!

 朱元璋心里无比不爽。

 除了马皇后,还没有人敢当面指责他的错误。

 身为一国之尊,就算是错了,也不能明说。

 可宋隐却说了,简直是不给自己留面子。

 此刻,朱元璋见宋隐无比较真的样子,再看着跪了一地的那些造反者,一时间无法决断。

 事实上,看到这些造反者,朱元璋也会想起自己当年为什么要造反?

 那时的自己,跟这些造反的百姓有何区别?

 同样的都是因为被逼得走投无路。

 现在看到这些被逼着造反的百姓,朱元璋就像是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让他们看到江南如何崛起,他们的家人又如何安居乐业?

 宋隐的提议,确实没有否定的理由。

 突然间,朱元璋觉得,此时自己杀了李可仁,就像是杀了当初的自己一样。

 那时的自己,只不过遇到了已经快要分崩离析的元朝,所以说运气比李可仁好上很多。

 至于造反的原因,没有任何差别。

 如果杀了李可仁,算不算变相杀了自己,让自己冤死?

 朱元璋突然间疑惑起来。

 他也明白,造成江南如此状况的原因,源于李善长和户部侍郎黄石。

 如果自己没有派李善长去江南,就不会有了后续的黄石挪用官银的机会。

 那些权贵世家也就没有机会在江南祸害百姓。

 李可仁他们现在还跟着自己的家人,过着虽然不富裕,却也安定的日子。

 而不是被押送进京,等待人头落地。

 想到这一系列的前因后果,朱元璋的心情无比沉重。

 宋隐说得对,说是朝廷的错,事实上就是他的错。

 只不过宋隐换了另外一种说法,没有明说而已。

 但朱元璋心里却是明白的。

 如果当年有人愿意为自己出头,自己当年也不会那么凄苦。

 一时间,朱元璋没有对宋隐进行反驳。

 甚至他还想起了自己在沛县时,初识宋隐的时光。

 那时宋隐说了许多对贪官的看法。

 宋隐那时说,当官的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很大程度取决于朝廷怎么使用。

 现在,朱元璋也终于明白,他的百姓过得好不好,会不会造反,不就取决于朝廷如何对待百姓吗?

 纵观历朝历代,哪一个朝代不是因为百姓造反而加速灭亡的?

 百姓就是国之根本!

 如果没有让百姓安定的能力,这个国家肯定没有办法长久昌盛。

 这些都是几千年来,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但是有史以来,百姓造反数不胜数,但最终能够成功并建立王朝的人,仅有他朱元璋一人。

 所以,没有人比朱元璋更知道,这份成功是如何的来之不易。

 因此,朱元璋对待百姓的诉求,从来不敢马虎。

 虽然江南行省的事情,确实是很大的失误,好在宋隐纠正了过来,没有让事态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现在对于宋隐的这个请求,朱元璋虽然脸上仍有怒意,可到底没有拒绝。

 不过就是让这些人再多活一年罢了。

 自己何不大方一点,正好也让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知道自己的胸襟如何宽广。

 这样想,朱元璋心里就痛快多了。

 既然对朝廷,对自己都有好处,那还犹豫什么?

 “行,朕就如你所愿。”

 一句话,意味着朱元璋同意将这些造反者关进大牢,待一年后再问斩。

 见朱元璋松口,宋隐会心一笑。

 他知道,这老头子子肯定是权衡了好一会儿。

 说白了就是死要面子,不认错而已。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皇帝,总不能让他太丢面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