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217章 这回真神了!(4k)

  对陶哲轩而言,当前最大的疑惑就是伦道夫是谁。

  和最头部的普林斯顿、哈佛、斯坦福这些高校比,石溪分校确实排不上号。

  但不代表石溪分校就不行了。

  不考虑其他有的没的,单看顶刊发表了、论文引用影响这些体现硬实力的数据,石溪分校能排全球第19。

  平均每年能在四大顶刊上发10到20篇论文。

  已经算得上头部中的头部了。

  要知道,华国这些中流985们的数学系,可能三年才能发得了一篇四大。

  石溪分校的拿手绝活就是微分几何,陶哲轩既没有听说过石溪分校有谁做数论做的很厉害的,也没有听说谁做代数几何特别厉害。

  像这种代数几何和数论的完美结合,在他的理解里,石溪分校没人有这实力啊。

  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论文本身。

  陶哲轩在读懂这篇论文之后,特意研究了一下这位名叫伦道夫·林的主页。

  主页只有这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署名也只有一位。

  说明纯纯新人,大概率这个成果还是自己偷偷摸摸给憋出来的。

  他又跑去谷歌学术上找,同样没有找到伦道夫·林有发表任何论文。

  林燃博士二年级没发文章很正常。

  可问题是,对方的论文写的特别成熟。

  没错,就是成熟。

  陶哲轩这些年实在看过太多论文了。

  数学论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

  新人哪怕能搞个大新闻出来,他在Arxiv上第一次挂出来的也一般只是初稿。

  初稿都是很粗的,思路不够清晰,逻辑有些混乱,一些易证的地方实际上并不易证。

  一些可以简化,寥寥几笔就说清楚的地方要絮絮叨叨写一大堆。

  这些都是新人的通病。

  就像写小说的新手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大师只需要三言两语就能够直击你的心灵是一个道理。

  数学界的新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想明白了,搞了个大新闻,会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得意,生怕别人看不懂自己的思路到底有多牛逼,非得要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清楚。

  陶哲轩太清楚这种心态了。

  别说新人,就算是老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张益唐在沉寂多年后,写的孪生素数猜想论文初稿,被量子杂质(QuantaMagazine)形容为“晶莹剔透的清晰”。

  同行安德鲁·格兰维尔说:“他每一个细节都钉得很牢,没有任何含糊之处。”

  当然张益唐当年属于是很久没发文章的老人。

  而陶哲轩在看论文的时候有种在和大师隔空对话的感受,没有哪怕一丁点像新人的地方,除了名字确实很新。

  作为贼喜欢去改进别人成果的数学家,这篇论文不仅是大师手笔,甚至花了他整整三天时间,他都一丁点没有能够找到改进思路的地方。

  “我自己来做,大(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65.cc。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bi6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