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等到了盛夏。
四野草木繁盛,风和日丽。
而大越北方一线边境上,
却犹如黑云压城,风云骤起。
大匈军队,终于准备妥当,再也按捺不住,南下扣关。
大匈军队大肆举兵来犯。
漫长的边境线上,大匈集结了三十万人马,呈一字排开,同时从东线、中线、西线入场,欲要向南横推而下。
对方的意图很简单,一上来就拉宽战线,要让大越这边东西不能兼顾。先全线发起进攻,四处掂量掂量大越这边的份量,等到摸清了虚实,再找个薄弱的地方,把准机会,长驱直入。
大越这边,边境线上相继接战。
因为对方直接拉宽了战线,如今烽烟四起,各处均选择据城坚守,先避开这头一场兵锋后,再徐徐图之。
又因为大越这边提前准备充分,各处兵力、粮草倒也充足,各项工事也被修复筑就得完善坚固。
虽然各地深陷战场,各自为战,暂时无法做到东西兼顾,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攻,但仍然将来势汹汹的大匈军队挡在了国门之外,未现颓败之势。
一旬的时间过去,双方在战线上,攻守胶着。
但总的来说,还是大匈一方占据了战场的主动。
他们组织了一波又一波大大小小的进攻,成功地将大越军队牢牢压制在了几个巨城里面。
就像如今的鸡鸣城,大匈军队几波攻城无果后,开始围而不攻,反倒是在周边四处活动,几番作饵,欲要引诱大越主力部队出城决战。
这天,许青白终于等到边境帅营的召见,通知他立即赶去开会。
直觉告诉他,自己可能是有任务了。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崔嵬营经过筹建磨合、整兵训练,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战斗力。
是骡子是马,是该拉出来遛一遛了。
许青白最后一个赶到帅营,里面早已经济济一堂。
一盏茶功夫,这个临时会议就结束了。
在会上,没有谁推诿扯皮,也没有谁豪言壮语,更像是当众宣布一项任务,让参加会议的各方人马去执行。
任务很简单,大越将派出一支三万人的骑兵部队,从鸡鸣城出发,直插敌方后方,迂回到敌人的腹地去。
任务也很直接,利用骑兵机动性,沿途袭扰敌方补给线,一路摧毁与破坏粮草、军械等各种军需物资,打乱敌人长期压境合围的战略,解边境困厄之局。
许青白的崔嵬营,作为前锋部队,将顶在最前头,领着大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行动计划都已经被提前制定好了,会后,许青白被留下来,跟着一起商议具体行动细节。
此次三万骑兵的统兵主将是一个名叫徐国章的人,是个从三品将军,放在整个边军里,都算是顶尖的那一小撮人了。
四十来岁的高大汉子,给许青白的第一感觉是,好说话,对着谁都是客客气气的,没有身为上位者的骄横和架子。
加之,徐国章又生了一副富贵面相,慈眉大耳,不像是个纵横沙场多年的武将,让人感觉相处起来很放松。
放在人堆里,俨然就是一位和蔼可亲、人畜无害的老好人。
徐国章先是对着留下来的一众偏将、校尉们又分解细说了一番行动计划,将具体任务都分到了各营各部头上。随后,又一起制定了一些战时的预案,明确了各自分工。
商议谋划完毕,徐国章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此行北上,道阻且长,望诸位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如今,整个边军,整个大越都瞧着咱们,能否解开当下困局,保我国门不失,成败在此一举!”
众人纷纷应“喏”。
徐国章一一望向帐内众人,除了许青白这个领着一千精锐骑兵,却只顶了个都尉头衔的年轻人外,其他人偏将、校尉们,都是他的老部下了。
这些年来,这些人没少跟着他东征西讨,四处风餐露宿。
他对这些“老人们”都熟悉,脾气特点都了如指掌,谁性子火爆,谁适合冲锋,谁擅长防御,都算得上是一清二楚。
唯独对新近才在边军里冒头的许青白,是第一次打照面,更谈不上熟悉。
徐国章转头看了看许青白,后者还在一边盯着手里那份列为机密的计划,时不时地又去比对那幅两大王朝的边境地图,一副若有所思、沉吟不语的样子。
此前,整个边军都在传这位年轻人如何了得,心智和个人武力都如何厉害。等到崔嵬营成军后,又传出这位都尉大人治军也有一手,训练方法新颖独到,以至于手下军心如何如何凝固。
今天总算是见着了真人,短暂的接触,徐国章眼下还不好轻易去下判断。
只是,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