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开局硬刚李世民

第211章 实在人(1/2)

  见青山隐于雨幕,观大河怒于波涛。木然青丝客,倏忽白发翁。

  滚滚淤泥之下,是数不尽的兴衰和故事。

  李承乾行军路上,突然天降大雨,雨势之疾,如万千银针落地,而且这一下便足足三日未停。

  孟津渡前,浊浪排空。

  滚滚黄涛如万马脱缰,倾泻而下,浪头拍击岸边礁石,溅起丈余高的水雾。

  河风裹挟着潮湿的泥沙气息扑面而来。

  李承乾勒马停住,袍袖猎猎作响。

  看着眼前情景,不由双目微凝,嘴角微扬。

  “好一条怒龙!”

  旁边裴行俭此时则满脸担忧,眼前这个情况,不用人力阻拦也无法过河。

  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和泥垢,在周遭的雨声和浪涛声中大吼道。

  “陛下,如此情况,咱们根本无法渡河啊。”

  李承乾自然明白,但此乃天势,人力根本无法改变。

  他对于这种无法改变的事,从来不多想,因为这属于没必要的内耗。

  “哈哈,无妨,朕就不信这雨还不停了!”

  “走!找一处缓坡扎营,休整至水势渐缓。”

  裴行俭刚要回身去安排,李承乾又加了一句。

  “对了,如今行军时间加长,你立刻派人通知北向辉,让他着人运送粮草。”

  “同时告诉他,全部要肉干之类的顶饥之物,国库没有,就让他把东都的行宫拆了卖。”

  没参与过‘长安大劫案’的裴行俭听到这话,愣了一下,东都行宫可是正儿八经皇家宫殿,说拆就拆了?

  “陛下,是不是再**斟酌一二?”

  “斟酌个屁,那些破玩意不顶吃,不顶喝的留着有个屁用。”

  两日后,雨势渐小,一直乌云密布的天空,露出一抹亮光。

  李承乾走出营帐,微微伸了伸腰,看向旁边裴行俭。

  “守约,朕倒要看看你的渡河之法到底如何。”

  裴行俭现在是立功心切。

  毕竟他属于后来者,薛仁贵和北向辉都立下无数功劳,其中救驾之功都有好几次。

  那侯君集更不用说了,属于肱骨之臣。

  因此他必须一战克之,不能有任何拖泥带水。

  “陛下放心!”

  “哈哈,看来守约是有十足信心了!”

  “传朕军令!全军开拔!”

  很快大军便整装待发,两千人马,踏着满地泥泞中向着渡口行军。

  行军路上,李承乾见裴行俭迟迟没下达进军方略,不免有些心里打鼓,忍不住问道。

  “守约,到底是什么计策啊?”

  裴行俭嘴角突然露出一抹坏笑,同时从怀中掏出一张黄色麻纸。

  “陛下,您看看这个。”

  见到这纸的一瞬间,李承乾就明白要做什么了,他怎么忘了这家伙可是书法大家。

  尤其擅长行草和隶书,而且属于王羲之一脉。

  那李世民可是王羲之绝对脑残粉,书法也多受其影响。

  接过黄麻纸,展开粗略扫了两眼,都不能说像李世民字迹,而是几乎一模一样。

  “守约,朕不知道,你竟还有这本事?”

  裴行俭咧嘴一笑:“陛下有所不知,臣早年曾在弘文馆读书,曾见过太上皇笔迹,于是便临摹了几次。”

  李承乾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天助自己?

  不过他也是真服了这个老六。

  他这方法九成好用,因为尉迟敬德走的路线,是经汜水,怀州到达沁阳,然后从太行八陉之一天井关入河东。

  所以孟津渡的守军,大概率还没收到旨意。

  返回孟津渡前,这座渡桥,为三联浮桥。

  分别连接黄河南岸的南城、河心沙洲的中潬城和北岸的北城,合在一起被称为河阳三城。

  如今他们处于上游距离三城还有一里左右。

  “陛下,末将请命前去送信!”

  李承乾略微思考了一下,裴行俭投向自己的消息肯定还没传到此地,他去自然合适。

  “好!一切注意安全。”

  半个时辰后,李承乾等的有些烦躁,毕竟距离浮桥并不远,按理说不可能这么久还没回来。

  难道是出了什么岔子?

  “来人!速去渡口一探。”

  这时远处地平线上,出现大量人马,同时爆出阵阵急促马蹄声。

  加上周遭巨大浪涛之声,让人心神剧震,心脏都仿佛被带的猛跳了几下。

  李承乾见状心中一凛,怎么突然来这么多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