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奴仆到千古一帝

第239章 擅投机的杨荣(1/2)

  奉天偏殿!

  朱雄英听完宋忠所说的一切,有些吃惊,顿时眉头紧锁起来。

  “押题,呵呵,这个桐庐书院有点意思啊!”

  可这事真就押对题这么简单吗?

  “回去调查清楚,把桐庐书院今年参加大考的士子全部拘禁起来,转交给刑部,其他人全部放了吧,着户部每人补偿二十钱!”

  斟酌过后的朱雄英说道:“另外,所有北方考生暂时不要让他们回家,科举舞弊之事,朝廷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代!”

  “遵命!”

  宋忠犹豫片刻,说道:“陛下,臣在审问刘士鄂等人用了一名国子监的太学生,叫杨荣,他说……他说和太子爷是故交……”

  “谁?”

  听到这个名字,朱雄英突然一愣,难不成是那位三杨之一的杨荣。

  “也是南方人,好像是福建建宁人士!”

  那就没错了,这个杨荣就是后世的三杨之一。

  “等会……你刚才说他和太子是故交,是朕的父亲先太子?”

  宋忠拱手道:“臣也是这么问的,他说不是,是和当今小太子是故交!”

  “放他的萝卜南瓜屁!”

  朱雄英顺嘴骂道:“太子才多大,都没去过国子监,怎么能认识他,还故交……扯淡!”

  这个杨荣是三杨之中最会政治投机的,建文朝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靖难之役后,朱棣迫不及待的去登基,却被杨荣半路拦着,说了一句:殿下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

  就凭这句话,杨荣从此平步青云。

  有意思的是,后来朱棣暴毙漠北榆木川后,为了防止死讯泄露,杨荣把朱棣的尸体放在装茶叶的桶里,又放进臭咸鱼,一路送回京城。

  那个黄淮也一样,靖难之役后,立马转身投靠朱棣,成为后来的内阁成员。

  宋忠听后,附和道:“臣就怕太子殿下被人蒙骗,故此多嘴一问,既然是假的,臣回头让他长个记性!”

  “算了,先别动他,这件事朕会派人去查,你去办你的事吧!”

  “遵命,臣告退!”

  宋忠走后,朱雄英将奏本重重的排在御案上,脸色也逐渐阴冷下来。

  这个结果是他没想到的,桐庐书院竟然会押题,而且还押对了,这让朱雄英十分的恼火。

  押题是一种本事,这算舞弊吗?

  准确说当然不算!

  这就是最让朱雄英恼火的地方,胸口像是憋了口气,咽不下去,也出不来,好似那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最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竟然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院猜中,细思极恐,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这压根就不是什么押题押中了,而是对朝廷的试探,对自己这个新皇帝的挑衅。

  总有人贼心不死,妄图挑衅朝廷,企图架空皇权。

  “等着吧!”

  朱雄英冷冷说道:“朕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

  贡院内关押的考生全部被释放,朝廷下了圣旨,除了补偿之外,如果没钱吃饭,住宿,可以去礼部找王钝老尚书,他会安排的。

  如今吃住都不花钱,考生们自然的欣喜不已,众人等人走出国子监,韩克忠几人走出贡院,看着头顶的国子监招牌,心中感慨颇多。

  “韩兄,走了,咱们去礼部……”

  陈丕招呼道:“我和王老部堂是老乡,咱们去了,他一定会照顾的!”

  韩克忠回过头来,苦笑道:“有些照顾,不要也罢!”

  他指的自然是刘三吾照顾南方士子,科场舞弊之事。

  王恕跟着说道:“我刚才听到那些锦衣卫说,要把刘士鄂那几个南方考生押进刑部,恐怕科场舞弊确有其事!”

  “他们就是活该!”

  陈丕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说道:“就看不惯他们那副趾高气昂,得理不饶人的嘴脸,这下好了,有他们苦头吃了,科场舞弊,杀头的大罪,他们也真敢!”

  “丑闻,真是新朝天大的丑闻!”

  王恕感慨道:“如果真要是科场舞弊,想必朝廷的名声一定受损,陛下脸上也不好看!”

  韩克忠趁机劝道:“陈兄,朝廷只是将他们押走,至于是否科场舞弊,现在还不得知……”

  “都是寒窗苦读,跋山涉水前来京城的士子,就不要趁机挖苦了!”

  陈丕笑道:“韩兄,你就是心太软,太善良,真要入仕,恐怕也难以在朝廷立足啊!”

  这话说的没错,好心不见得能办好事,好人不见得能当好官。

  如今的朝廷,无所谓忠臣,奸臣,正臣,直臣之分,朱雄英需要是能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