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姐是马秀英

第一百二十一章 定计(1/2)

  科举……

  这是前些天胡惟庸闲来无事,和几个老友相约在茶楼喝茶时,从隔壁几个年轻学子的口里听到的。

  当时他并没有想起科举本身。

  只是身为官场重臣,大明丞相的胡惟庸,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

  他好不容易出来喝杯茶,哪有那么巧隔壁就有几个年轻学子,还偏偏在说关于的朝堂的事情。

  越是老的狐狸,就越是警惕。

  胡惟庸当即便让人,去隔壁看了一下,记下这几个学子的模样,然后再专门调查一番。

  有言道丞相门前三品官。

  有胡惟庸的关系,事情很快便被调查清楚。

  就是他想多了而已。

  这年轻几个学子,不管是身份还是家世,全都清清白白没有任何问题。

  同时在近期,也没有和朝中什么人有过接触。

  知道结果的胡惟庸,在心里笑了自己几声,转眼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直到又过几天时间。

  他在府中正是心烦,太子朱标提拔太学出身的官员,调任到朝中六部的事情时。

  家仆见他烦心,按他的习惯特意给他倒了一杯浓茶。

  这一杯茶刚喝下去,科举这两个字,就忽然显现到了他的脑海之中。

  顿时豁然开朗。

  太子朱标重用太学学子,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在针对什么人。

  而且因为年前两件大案,导致朝廷空出大量官位。

  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朝政的正常运行。

  特别是受损最严重的户部,少了一半人手还要多。

  直到现在,哪怕有新的官吏调进去帮忙,都还有许多账册政务积压……

  这么大的缺额,太学要有多少学子才能够?

  并且还要符合太子朱标的要求,更是少之又少,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但朝中空缺的官位,却还有很多很多。

  特别是胡惟庸最眼馋的户部!

  既然他举荐的人,朱元璋不应允,朱标也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员充任。

  那他为什么不试着,找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办法呢?

  科举!

  正好就是最合适的办法!

  当然胡惟庸没那么大公无私,只想着帮助朝廷度过难关,做朱家父子的忠臣孝子。

  他在乎的一直只有他自己,还有紧紧握在手中的权力!

  科举不同于太学。

  取的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天下各地。

  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有很多还未进入官场,便已经看透了官场。

  知道人情世故,和光同尘。

  有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

  而他胡惟庸,正好就是官场上最大的那棵树!

  当然胡惟庸也很清楚,大明之前举行过科举,可没过多长就又匆匆停下。

  说到底还是元廷的统治太过粗放残忍。

  百余年的时间,使得整个北方,读书种子都快断绝干净!

  甚至于孔孟之乡的山东,都找不到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学子。

  而南方却恰恰相反。

  在元廷统治期间,无数家族趁机壮大,有足够的资源作为依靠,去供养族中子弟读书习字。

  此消彼长百余年,南北之间的差距已是天堑。

  如果按照正常思维。

  现在主张重开科举,最终受益一定不会是他胡惟庸!

  人是团体动物,是会抱团取暖,并且这种属性常以地域划分。

  与胡惟庸针锋相对的浙东一系。

  他们的祖籍,恰巧就是南方读书种子最多,文气最为旺盛的地方。

  重开科举他们最是得利!

  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朝堂上的大树?

  辛苦办事,甜了敌人。

  胡惟庸自然不可能做这样的傻事。

  所以他想到了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一种不管成与不成他都能得利的办法。

  既然地分南北,人也分南北。

  那为什么科举取士就不能分南北了呢?

  如此便能直接砍断浙东一系,在科举中最大的优势,在大的天堑也能填平!

  当然同时胡惟庸也很清楚。

  他一旦把这个想法向朱元璋谏言,请求重开科举并分设南北榜,分别取士。

  浙东一系,肯定会使出各种办法,以各种家国大义。

  誓要把此法摁死在萌芽中。

  就算他是丞相,是朝中最大的那棵树,面对那群老学究,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