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姐是马秀英

第四十二章 硬汉子(1/2)

  靖远侯马世龙奉旨率军前往北方巡边之后第五天。

  原本因年关将近,气氛日渐和缓大明朝堂,突然接连炸响两颗大雷,引起剧烈震动。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当朝上奏,将已压了许久的官商勾结,私通倭寇,贩卖军需的案子,当着众朝臣的面给掀了出来。

  此案一共牵扯地方官员三十七人,在京朝官员十七人,吏员商贾无算。

  涉及金额已查实的就高达六十余万两!

  因受倭寇袭扰而死伤的百姓,一共四百九十三人,其中老幼者近半。

  人证物证俱在,证据确凿,真实公允,绝无半点虚假!

  案件一出,举众哗然。

  特别是皇位之上的朱元璋,更是直接震怒,大发雷霆,直接命毛骧立即捉拿涉案人等,无需再额外审问,依照大明律从重从严处置。

  主事者,抄家灭族!

  此言一出,当即便有官员反怼,认为如此重案大案,朝堂事先居然没有收到一点风声,其中肯定有鬼。

  就算是真的,也不应该完全交由锦衣卫独自处置。

  更不应无需再审,直接动用重刑!

  以法度稳妥之策,应交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使及锦衣卫联合会审,才能彰显公正!

  不使无辜之人无故蒙冤!

  可这些官员却根本来不及开口。

  第二颗雷就紧接着炸了,监察御史茹太素站了出来从怀中掏出一本奏折,仅是从厚度就能看得出,这份奏折至少有上万字。

  比婆娘的裹脚布都长!

  在去除掉那些有的没的之后,所说的事情便是空印案。

  比起官商勾结,私通倭寇的案子,空印案显然更加严重,波及更广,京都地方整个天下!

  接连两个大雷毫无前奏的轰然炸响,把满朝文武炸的是昏头转向,找不到一点反应的时间。

  朱元璋也不可能会给他们间反应。

  怒上加怒,火上浇油,朱元璋将能随手拿到的所有东西,统统朝着吏部官员砸了下去。

  并且当即下令,捉拿所有在京主印官员,押入昭狱交由锦衣卫审问。

  还有各地前来京都,运送核算钱粮的地方官吏,也全都一并收押。

  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吏部尚书詹同,身为朝廷二品大员,主理吏部却对此事一无所知,有失察之罪,降级一等,罚俸三年。

  这是朝堂上的重臣们终于缓过来神。

  皇上如此震怒,他们想要阻止显然是不太可能。

  但也正是因为皇上如此震怒,他们绝不能让这两件案子,全由锦衣卫去调查审讯。

  官场向来讲究的是人情世故,与光同尘,真让锦衣卫这帮番子去查,谁能保证自己屁股底下干净?

  而且只要能把调查审讯之责要来,这两件案子中牵扯的官员,也有的是办法运作。

  但是注定的,他们无论有什么话,今天都只能咽回到肚子里。

  被气急了的朱元璋,眼中饱含怒火的望着下面衮衮诸公。

  痛心疾首……

  而后直接甩袖离开,回去后宫,不给任何人说上一句话的机会。

  这可如何是好?!

  见朱元璋离开,一众官员茫然无措,事情完全超出想象。

  没有一点准备,不给一点反应时间。

  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锦衣卫全权负责这两件大案!

  但很快一些思维敏捷的官员,就想到办法,皇上走了,但是太子还在啊!

  以太子在皇上眼中的地位,他们或许还有机会,扭转事情走向,争取了一些调查审讯的权利。

  顿时,一大群官员便围住了太子朱标。

  都是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苦口婆心,句句为朝廷着想的开始劝说。

  朱标也是应景的装出样子,虚心受教,时不时的附和一下,对他们想法表示认同…………

  又有谁能想到,刚才发生的一切。

  其实大部分都他们围着的朱标想出来的?

  以朱元璋的脾气,哪用的着多此一举,非要这么麻烦,用毛骧和监察御史茹太素上折子揭发这两件大案?

  下旨捉拿,再多此一举的调查审讯?

  直接一刀全给砍了,才是他的习惯。

  也不会在乎什么名声,会不会在史书上留一个暴君的名字,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些狗屁东西。

  如果能用刀子杀遍天下贪官,他若是迟疑那怕一秒他就不是朱元璋!

  但是朱标不一样。

  虽然在面对家里人时,他绝对算得上是好儿子,好大哥,好外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