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姐是马秀英

第八十五章 第一步(1/2)

  “本宫记得王爱卿是监生出身吧?”

  王敏闻言虽然不清楚朱标这么问的原因,但是连忙起身恭敬的行了个礼。

  然后才开口回答说,“回禀殿下,正如殿下所言,微臣确为贡生出身。”

  见他还是这样恭恭敬敬的样子,朱标摆手轻笑又一次让他不必多礼,“王爱卿不必如此,本宫这番召你前来,只是寻常说些话。”

  “有些事情想要问问王爱卿而已,并非朝政之事。”

  说完朱标又让人上了新茶和点心,示意王敏品尝一番。

  尽可能的让他放松。

  不要把这里当作太子的东宫,更不要把现在两人之间的对话,当成什么君臣奏对。

  那么严肃,那么认真……

  但朱标如此想,王敏却不敢如此做。

  天地君亲师。

  这是刻在这个时代文人骨子里的东西,特别是像王敏这样的清正刚直的文人,那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能得太子召见,已经是天大的恩赐。

  哪里还敢妄想妄动?

  就算太子殿下不会在意,让御史言官知道了,也得上奏喷死他!

  朱标对此也是无奈,不是谁都能像舅舅和表哥。

  于是只能放弃接着说,“若本宫没记错的话,爱卿是洪武三年入的太学,洪武六年授中书郎,入中书省……”

  “没错吧?”

  太子殿下这两句似有深意啊。

  王敏是个聪明人,更在这朝堂大染缸里混了好几年,早就练出了一身本事,特别是雾里看花。

  太子殿下说的这两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没什么。

  但是堂堂太子,东宫储君,召见他这样一个从七品的微末小官,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说起这些小事?

  他的时间随便怎么浪费都行。

  可太子殿下呢?

  什么出身,又是什么时候入太学,又是什么出仕……

  王敏可不觉得他有这个资格,能让太子殿下专门记得这些琐事。

  这其中必定有深意。

  只是深意又是什么呢?

  没有时间多想,他不能朱标等待他想明白的再答。

  只能实事求是的说,“回禀殿下,微臣确实是武三年入的太学,洪武六年授中书郎入中书省。”

  “我哪有什么好记性,不过是前面看了一眼吏部留档罢了。”

  朱标哈哈笑着,举起茶杯抿了一口,又抬手示意王敏也尝尝,云南那边新送来的,味道着实不错。

  随后接着说,“洪武六年,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了,这两年吏部对爱卿的评语可都是上上。”

  “但如此评价,为何又一直未得升迁呢?”

  为何又一直未得升迁呢!

  这句话朱标刚说完,王敏的脑海里直接便炸开了,炸的直接呆愣在当场,脑子里一片空白。

  太子殿下说这话时,语气神情一切如常。

  不管怎么听怎么看,都不像是有什么特别的深意。

  那也就是说!

  王敏已经有些不敢接着往下想了,天大的馅饼怎么就突然砸到了他的身上?

  单是太子殿下这一个态度,一句话,便足够他一步登天!

  祖坟真的冒青烟了?!

  一会出宫了,他一定买上一堆纸钱香火,给祖宗们全给点上!

  不,一堆不够,店里有的他全包圆了!

  必须得谢谢祖宗!

  察言观色,是上位者的必修课之一,朱标对此也是颇有心得研究,王敏脸上神情的变化,他看的清清楚楚。

  微末小官,施恩才更有价值。

  用起来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用舅舅的话说就是,性价比超高,就算是用坏了也不会心疼。

  现在看来,舅舅说的很对,不过朱标可没打算把他用坏了,他是真的打算把这王敏扶起来,充当心腹嫡系。

  不过前提是,他能干好接下来的事。

  “对了,王爱卿,本宫有个事情不太清楚,太学中现在有学子多少人啊?”

  朱标突然话锋一转,又说起了太学的事情。

  王敏闻言瞬间从幻想中回归现实,仔细的听着朱标的话,生怕遗漏那怕一个字。

  太学中现在有多少学子?

  这样的问题太子殿下为什么问自己啊?

  随便遣个太监,最多一盏茶的功夫,别说多少学子,他们具体什么姓名,性情如何,籍贯何地,全都一清二楚。

  不对,太子殿下问的不是有多少学子……

  把思维充分发散出去,王敏联想到近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