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第562章 祖宗家庙(2/3)

要高一些,郭贤良则已经高出郭康一个头了,看起来像个巨人似的。俩人往那儿一站,把郭康夹在中间,让他都显得瘦弱了不少。

  郭昭文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无论是郭儒的儿子们,还是郭康自己,都不由地让他起来。

  这个挟着,可以说就是字面意思。

  这个习惯,之后也延续了下来。到历代最强势的巴西尔三世去世时,按照他的遗嘱,汗廷把灵柩送到了被他征服的匈牙利地区,在布达城以东百多里处,拆除当地的公教教堂,兴建了一座巨大的拜上帝教教堂。

  这段时间,他周围的这几个人,脾气都不太好。郭破奴这种一向性格暴躁的就不说了,连平日里一直在坚持礼节仪态,至少外面看起来比较温婉的狄奥多拉,现在也不装了,整天显得一肚子气,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郭康对此很是头痛,不过他也管不了这些,只能无视掉。

  “我觉得我也需要收个养子了。我老婆之前一直不同意,一说就闹,不过今后可不能再惯着她了。”七堂叔郭昭文有点羡慕地看着他,也拍了拍郭康:“还是大哥有眼力,挑出这么个好小子……”

  此后,对高官的限制渐渐放开。到宋朝时,很多官员也有庙了,只是限制平民。在郭康所知的历史上,要到明朝嘉靖年间,才完全废除限制,也允许平民设立家庙,祭祀祖先。现在这个时候,中原那边,还没有放开呢。

  当然,能有家庙,其实已经不错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堂叔郭儒对自己这么放心,但他的表态,确实很重要。郭砥功勋卓著,郭儒自己也多次参加大战,他表示支持,还让儿子听郭康指挥,那之后,家族里的事情,就好处理多了。

  连郭氏自己也是如此。郭砥的安葬地,其实不在这边,而是在诺夫哥罗德以北,他建立的新城里。只是那边实在太远了,所以他还有个牌位,在这边的家族教堂里,方便在大都任职的众人,可以来祭拜。

  “这看着也不需要我照顾……”郭康无奈地说。

  秦朝建立之后,一刀切地废除了所有“贵族封国”的概念,连带着让贵族的宗庙也消失了。全国上下,只有皇帝一个人有宗庙。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又稍有放松,诸王、诸侯可以在封地设立宗庙,其他人依然不行,哪怕高官贵人,没有封侯的话,也只能在墓葬旁边设立祭祀的祠堂,或者和庶民一样在家里祭祀。

  紫帐汗国这边,其实也是破例。按照他们抄的唐代典籍,应该只有高官有设立家庙的特权。但是,这地方毕竟情况特殊。

  下车之后,众人准备在镇子里暂住。郭康收拾了下东西,而郭破奴好像是气跑了,不知道去哪儿了。郭康一开始还想去安慰下她,不过义父和叔叔们很快找上门来,挟着他去走亲访友,所以也没时间去管了。

  众人穿过了写着“国之柱石”的牌坊,当地的行省官员、战团军官和各种地方头面人物,都已经前来迎接了。义父继续代表家族,和他们逐一寒暄,表达问候。

  此后,郭氏大部分成员,死后都埋葬在这里。他们在这里建起了陵园和家族教堂,也确实如郭盖当初预料的一样,带动周围一圈的村落发展起来,还在附近形成了一个集镇。

  尹大牧首主持了教堂的开光仪式,取名为“天兄救世大教堂”,作为陵园。教堂从巴西尔三世去世之前几年,就开始修建,在此期间,汗廷先后从塞尔维亚、希腊南部、特拉布宗等地,迁徙大族、豪强、富商等五千多户,居住在附近多处村镇里,完成兴建教堂和守护陵墓等工作。算上组织人手、重新开垦荒地、建设守陵人村镇的时间,前后花了十年才算完成。工程结束的时候,已经是王大喇嘛当大牧首了。

  这个地方,原本就是个普通农庄。当年郭盖临终前,最后一次巡视各地,来到这里,登上河边一处土丘,看着周围新修整好的田地和刚刚种植起来的葡萄园,告诉儿子们,说这地方不错,今后也不指望能回中原老家了,把这里当做新家,他葬在这小山上就行。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家族也选择了迁徙。可能因为本来就是域外游子,在泰西开拓新家园的,所以他们对于改变祖坟位置,也没有太多抵触。

  按照周礼,从天子到士,各个等级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宗庙。庶人没有封地和爵位,所以也没有设立在封地的庙,只能在家中正屋里,进行祭祀活动。

  而这一切,也收到了良好的结果。在紫帐汗国治下,很多受过教育、有些闲钱的人,纷纷开始祭拜先祖,并且试图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东方迁徙来的贵人身上。

  汗廷希望鼓励孝道,号召百姓遵从礼仪,敬拜祖先,以此来推行教化,改变这里文化上的蛮荒现状。因为孝道是最基本的道义,而敬拜祖先是最容易理解的礼节。从这里入手,推行起来应当是最简单的。

  几人寒暄完,义父也走了过来,告诉他们那边已经准备好了。众人便跟着他,进入小镇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