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第575章 战帅练兵歌(2/3)

的军官们并不认为有必要对士兵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需要使用刺刀,那只要依靠本能,往前冲就行,根本不用人教。另一方面,刺刀格斗技术也确实没什么应用空间,因为战场上,基本不会出现刺刀格斗的情况。

  想到这,郭康便问道:“那你觉得,如果我们降低需求怎么样?比如把这些火器,给那些罗斯新兵用。这东西应该比弓弩更简单,对体力要求也不高吧。”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多,但跟欧洲同行相比已经很吓人了。和乾隆同时代的普鲁士,算是当时士兵素质比较高的地方,但腓特烈大帝手下最精锐的士兵,一年也就能练习射击十次,普通列兵则几乎没有。就这,已经够让他们打出当时最凶猛的步枪火力了,因为其他国家还不如他。像法国、俄国的军队,理论上最多也就是一年六发。实际情况,就得看军官贪多少了。

  ……”

  “我就没怎么练。”李玄英转了转手枪,又插回腰间:“我不说了么,这比射箭可简单多了,打几下,熟悉下这玩意儿的特性,就能发挥得很不错了。”

  “训练倒是挺顺利的。”李玄英回答:“伱上次说的歌曲,我也给整理好了。”

  而更重要的是,紫帐汗国的情况,也和其他欧洲国家,差距太大了。

  隔壁的奥地利,理论上能一人一年练十发,法国人的操典里依然还是六发的数字,但拿破仑等人经常视情况给步兵加练,主力部队一年练几十发也正常。而俄国人,哪怕精锐加练的时候,也就只有八发的水平。作为对比,清末的绿营,在重重克扣之后,也有十发给士兵训练用。他的下限就是很多地方的上限了……

  “怎么可能。”李玄英笑道:“练箭练出来的是自己,又不是这弓。现在你找个射箭水平不行的新兵,和我一起用火枪,他也肯定没我打得准。别的不说,光眼神和臂膀稳定性就差多少了。”

  “而这火枪,再精细,也比不上弓啊。它的弹丸,更是比箭便宜多了。跟这东西比起来,所有的弓,都是精工产品。”他拍了拍枪身,说道:“我们绝大部分士兵,都会使用弓箭,也没见大家觉得弓太贵了就不用。可见,关键不是价格问题,而是我们还没有养成习惯,没有配套的产业。如果能推广开,那肯定会弓更有优势的。”

  “还行……”郭康对比了下自己的射击水平,有些无奈。

  不过仔细想想,火器的精准度也是众说纷纭的。刻板印象里,滑膛枪的精准度都属于随机水平,需要用密集队列来保证命中率。但从一些实际测试记录看,就不好说了。无论是欧洲人的测试,还是明朝人的实战经验,都证明火绳枪的命中率并不低。如果按戚继光的说法,火枪的命中率是弓箭的五倍,射击时能十中八九,准确度高到可以击落飞鸟,所以称为“鸟铳”。而无论在欧亚大陆东西,都有用火绳枪来狙击的案例,显然,它的精准度,至少是符合使用者期待的。

  “记得!”众人都回答道。

  “也不是不行。”李玄英却摇摇头:“你去过制弓的作坊么?一把角弓,起码得做大半年以上。好一点的,要三年才行。制作箭矢,也要花费大价钱,而且打出去经常就坏了,不一定能回收。”

  “那有点浪费了。”李玄英说道:“这东西作为远程武器,还是很好使的。应该先给老兵用吧。那些罗斯人,先让他们拿着长矛,帮忙守辎重去。今后训练多了,再考虑上前线的事情吧。”

  虽然拿破仑的大军,最后还是在“梅毒将军”的打击下灰飞烟灭,但这种思路,依然震撼了其他欧洲人。自此之后,对士兵的精神激励、体能训练和刺刀技术训练,才开始流行起来。最早一批刺刀术教材,也在这个时候才出现的。

  所以,如果从紫帐汗国的角度看,近代欧洲的军事情况,才是个特例。而且也过于落后,没有多少值得学习的地方。

  虽然大家各个灰头土脸,有些人还摔得不轻,龇牙咧嘴的。但所有人看起来都乐呵呵的,一幅精神饱满的样子。在老汉斯的驱赶下,很快站齐了队伍。

  乾隆年间,八旗火枪手一年能练习射击45发;嘉庆年间,因为不再苛求八旗使用弓箭,制度内的火枪练习还增加了。嘉庆十九年(1814年)规定:“步兵统帅登衙门……练猎枪,一个月练十五次……”,此外,还有集中演练,要射击实弹75发,射中一枚赏五文钱。

  众人都跑到靶子前去看,只见草靶上半截已经断掉了,草人头部和头盔,都掉落在地上。郭康捡起来看了下,发现他这一枪正好打在头盔下,胸甲上的位置。如果是个真人,就直接把脸都打碎了。

  “你这怎么练出来的?”郭康大惊。

  第二勿要扰民坏名声,我民必保蛮夷必扫空。

  最早开始重视刺刀训练的著名人物,大概是18世纪末的俄国军事家苏沃洛夫。他制作了一些专门的靶子,让士兵进行刺刀训练。只是,对于具体的拼刺动作,依然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叮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