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会喊正规军来对付。
只靠教堂被动吸引人,在境内还好,如果要向蛮夷传播教化,效率就太低了。不过拜上帝教会很早就发现,自己在宣传上有很大优势。因为相比其他教会,拜上帝教教士的组织度更高,专业技能也更强。
不过,由于长期这么拉人,一些部落自己都开始受不了。久而久之,连“安达”都快成贬义词了,一听就知道,又是希腊老骗子来哄人。
理论上,敌人控制区的所有人,都是罗马公教信徒;所有的地方教会、教堂和神职人员,都是罗马公教会的下属。但欧洲长期分裂,罗马主教的教令,根本到不了这种地方。当地神职人员通常缺乏系统培训,教会组织也腐败不堪。无论是基层教士,还是普通信徒,都远没有达到理论上这种状态。
这个情况,也不局限于英法,整个欧洲都是如此。有些教堂辛辛苦苦修了好多年,使用起来没多久就完蛋,以至于教堂的修建期都特别长,因为总是在修修补补。后世见到的“古老”教堂,经常都是坍塌之后反复重建的产物,以至于最古老的教堂,都是罗马人的老物件改造使用的。
那时候,金帐汗国已经基本瓦解,那些蒙古和突厥部落,普遍没怎么见过世面。紫帐汗国的征兵人又是专门挑选的,很多都是口灿莲花的希腊说客。面对那里的大小部落,就自称主君也是蒙古一系的汗王,是金帐汗国的正统接替者。对当地部落,各种说好话,见什么人都一口一个“安达”,表现的很慷慨,给首领各种赠送礼物,还许诺要带大家,一起去西边抢东西。
因此,很多草原部落,都乐意给他们当兵。然而,南北战争之后,紫帐汗国的军事核心,一直是军府的士兵。对这些牧民并不重视,只是把他们当做廉价炮灰,在大战之前,撒出去骚扰敌人,尽可能破坏他们的后方,并且在大军监督下,和敌军手里那些同样是廉价炮灰的佣兵和土匪拼命。
为此,整个英格兰掀起了兴建教堂和修道院的高潮。几十座宗教建筑拔地而起,开始给威廉国王进行多线程并行赎罪。然而,这些石头建筑普遍花费巨大,使用时间却不长。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个垮塌掉。
尹大牧首的文化造诣很高,还公开引进东方的哲学和神学著作,号召教士们学习,以至于大都的希腊神学家戏称他为“尹道长”。他的报告也写的很好,甚至成了当时的模版。在报告中,他认为,草原牧民的作战效率低下,进行的破坏也是漫无目的的。
“征服者”威廉占领英格兰之后,大肆屠杀当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几乎把这些人杀绝。哪怕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这种杀戮也太可怕了,以至于让威廉自己都感到了不安。为了防止死后下地狱,威廉专门请了教士来给自己祈祷。但他自己都怀疑,自己的罪行太大,只靠这帮人念经没啥用,于是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新主意——多造一些教堂,让他们一起祈祷,赎罪效率不就更高了么。
从后世往前看,能找到的最古老的、一直沿用的建筑,还真就得到文艺复兴那会儿才有。这个时代的建筑水平,也可见一斑。当然,能在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在建筑学洼地中,培养出这么多合格匠人,可见,教会在这些技术上的投资,还是很有用的。
作为替代,尹大牧首认为,应该使用更精准、更有组织的方式。
早年,紫帐汗国喜欢从草原上拉廉价的骑兵。海伦娜太后执政的时候,曾经有记录说,征兵官员拿着一口铁锅,就从钦察草原那边,哄来了二百个自带坐骑和弓箭的牧民。
当然,对于作为例子的威廉本人来说,这些教堂倒是用处不大……
蛮族领主的管理相当疏漏,国王和大贵族对基层的状况,几乎毫不知晓。紫帐汗国派出的传教士和裁判官,到处联络对于领主不满的基层教士和村庄,带领他们抵抗土匪佣兵,乃至审判作恶的贵族,烧死民愤巨大的税吏,捣毁一心搜刮钱财的修道院。尹大牧首把这些工作,统称为“破坞堡,伐邪庙”,认为这是和战争同样重要,甚至犹有过之的事情。
调查完成之后,教会宣称,一部分蛮族贵族和罗马公教的教士,已经被魔鬼蛊惑了。他们的行宫、教堂和修道院,已经成了魔鬼的巢穴。为此,教会组织了一批裁判官,率领武装小队,进入敌人占领的地区。
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尹大牧首说服朝廷和教会,挑选了一批精干教士,以或明或暗的身份,去各个蛮族国家,走访调查。
当然,技术的进步,还是确实存在的。目前,还有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如何运用。
绘画这方面,取得突破还算比较晚,像建筑学这种,进步就更明显。毕竟,哪怕在三四百年前,在欧洲很多地方,大家连教堂都建不好。
如果当地物资充足,朝廷大军就可以减少辎重,更快地行动。而蛮族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行军速度,所以也无所谓。放任这种情况,等于把自己的优势,拉到和敌人一样糟糕的位置,还得面对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