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恐菌

第240章 腌入味(1/4)

  欧扬忽然想起一句话:你可以说米军坏,但不能说米军菜!

  米军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哪怕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这支军队依旧是全球最顶尖的军事力量之一。

  虽然只有一个不满编的营,满打满算不过四五百人,滞留卡迈德的老米却有数万人之多,二者完全不成比例。

  可米军的装备水平摆在那呢,几十辆装甲车,数十挺机枪,十余门迫击炮,再加上足够的弹药,如此豪华的阵营摆出来,谁看了腿肚子不抽筋?

  无论火力、防护还是后勤补给,都不是同一个层次。

  收拾一群武装平民,说牛刀杀鸡都是抬举老米。

  滞留的老米,也不是完全的乌合之众,其中有许多上过战场,实战经验丰富的退伍老兵,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肯舍命一搏,也得有个炸药包才能往上冲吧?

  可惜,他们并没有。

  论组织性和纪律性,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指望一盘散沙攻破米军的防线,这不闹呢么?

  结果就是袭击变成一面倒的屠杀。

  锁定胜局的米军仍不停手,而是继续炮击,直到将半径五百米内的所有建筑全部摧毁,在哨卡与城区之间开辟出一片空旷的隔离地带。

  米国大兵也发了狠,别说是人,就算是条狗,进了隔离区也要挨上两发炮弹。

  米军的富裕可见一斑。

  大概是米军的狠辣,让余下的老米看到了军方的决心,许多持观望态度的老米放弃北上的想法,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默默离开卡迈德。

  天大地大,却不知道能去哪里,一股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苍凉悲怆弥漫全城。

  离开的老米各有去处,一部分返回疫情肆虐的家中,从此听天由命;一部分随意选了方向,走到哪里算哪里,活了算运气好,死了也只怪自己倒霉;还有一部分绕过哨卡,步行北上。

  哨卡上的米军只管守住公路,不允许车辆通过,对绕路的老米视而不见。

  北上的老米哪里知道,军方的封锁并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止封锁卡迈德,继续向北,每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都被米军严密封锁。

  卡迈德属于封锁线的最前沿,由于直接面对大量逃难的老米,所以这里只是阻挡,没有其他激烈手段,只在遭遇袭击的时候辣手还击。

  后面的哨卡就不一样了,位置越靠北,手段就越激烈,甚至已经到了完全不讲道理的地步,只要敢出现在哨卡的视线之内,一律无条件射杀。

  残忍么?无情么?冷血么?

  米宫也不想这么干,可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全米已经有半数地区出现感染病例,再这么发展下去,只需要几个月,米国将全境沦陷,成为第一个被疫情摧毁的国度。

  全米各地,不知道多少人指责米宫应对不利,手段过于软弱,要求乔治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疫情传播。

  疫情的压力、反对的浪潮、外界的声音,甚至还有内部的背刺,自乔治以下,整个米宫焦头烂额。

  痛定思痛,乔治下定决心,在全米各地实施最激烈的手段,控制疫情传播。

  如果还是没有效果,他就彻底没办法了,只能引咎辞职,把对付疫情的重任交给后来者。

  具体一点,就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疫区和非疫区之间,打造一道宽达数十、乃至上百公里的隔离地带!

  研究表明,孢子比空气略重,虽然能在空气中飘浮,但在无风的环境下,传播距离只有数十米,最多不过百米。

  微风条件下,七百米左右。

  和风三公里出头。

  强风十一到十四公里。

  但是风力再大就不好说了,若是遇上强对流天气,几十公里都不保险。

  因此,米宫制定了严格的隔离规范,要求来风方向的隔离宽度不低于六十公里,下风头不低于一百公里。

  所有位于疫区的人员,不论感染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免疫,一律不准离开。

  一刀切确实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很多老米并不在感染区内,却在隔离区里,有极其微小的感染几率。

  但这些人也只能留在隔离区,既不可能进入疫区,更不可能进入安全区。

  此外,安全区的防护也得到了大幅度加强,来自全球各地,特别是东大的空气净化设备大行其道,所有未感民众,出门必戴面罩,家中必装过滤器。

  探测孢子,以及灭杀孢子的设备更是无处不在。

  米宫非常清楚,已经出现感染的区域很难挽回,不论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是杯水车薪,因而不得不壮士断腕,彻底封锁疫区。

  说到底,人才是一个国家根本,只有掌握住足够的人口,才能在疫情结束之后继续维系这个国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