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府小丫鬟

第263章 私语(1/2)

  何昭仪送出来的《闺阁淑训》,宁国府里的人不当回事,但还没烧干净。

  覃乐瑶靠在床边,借着螺钿拔步床里的琉璃灯,拈着翻了几页。

  论起这些文采诗书来,她不如宁家的小姐,也不如沈氏通晓。

  因此只是略翻了翻回目,就把册子撂在腿上了。

  这册书是腊月时就传出来了,在京师里传扬了一阵,但还没有特大的名望。

  直到元旦朝贺那天,才真正是把名头给扬起来了。

  元旦入宫朝贺那天,在内宫命妇的酒宴上,听见不少人议论这本书。

  那是沈阁老与礼部官员都说写得好,连万岁爷也就跟着称赞了几句。

  说起来便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底下人自然是争相附和。

  都说何昭仪写这本书,真是班婕妤在世文德皇后重生,贤惠的没边儿了。

  宫宴之上不单是宫外命妇诰命,就连一众大臣都跟着说好。

  宴席上是人人吹嘘,恨不得要把病入膏肓的皇后废了,将何昭仪捧上去。

  当时宁老太君也是倚老卖老,说了不少好话出来,何昭仪欢喜的不得了。

  宁国府的女眷有三代一品诰命,老太太开了口,宁夫人和沈氏就没说话。

  宫宴上覃乐瑶的座位靠后,同着二三房太太排在大殿门口。

  因此起坐出入的时候,听见侍宴的小太监私下议论。

  这本书并非何昭仪亲手写的,而是五皇子新调来的侍讲学士魏探花写的。

  宫里娘娘写这些女教书籍,外头请人代笔,倒算不得什么大事。

  向来这些文字的东西,谁主笔谁润色也都无所谓。

  这本《闺阁淑训》吹的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其实也不过拾人牙慧。

  把那古来的贤德后妃故事拼一拼,外加新编的何昭仪事迹凑一凑。

  写来写去也没什么新意,新瓶装陈酒而已罢了。

  可这事若细细想一想,又实在令人深思。

  五皇子是何昭仪儿子,沈阁老是五皇子师父。

  给娘娘代笔的魏探花,既是侍讲学士,又是沈阁老的新女婿。

  说是结党营私确实大了些,起码也算是个暗中密谋。

  这本书在皇宫与京师吹的这么热闹,覃乐瑶就不信吕公公没盯上。

  从腊月中这册书刻印分发,直到今天元宵节,过了整整一个月了。

  司礼监与大内竟然没有半点动静,受宠的安婕妤也没出头说过半个字。

  光是宫里这份安静,就该知道是有暗流涌动。

  一想到这里的复杂,覃乐瑶原先的困倦也没了,倚着床头把灯剔亮了。

  烛花正飘动闪烁,就见暖阁帐幔挑开,宁元竣从外头回来了。

  他这神色自然是不好看,脸上身上都带着寒气儿。

  覃乐瑶迎上去接了衣裳斗篷,便问外头是什么事。

  宁元竣倒是没隐瞒,一五一十就把何家的事说了。

  依着他的心思,今天西坊子闹事,死的若是何大公子,那才最合他心意。

  这可真是世事无常,偏生该死的不死,还要活着来祸害人。

  如今幸亏是天色晚了,宁老太君已经睡下,若不然必定要闹一场。

  宁二小姐与何家亲事都定了,未来妹夫出了人命案,无论如何都甩不脱。

  方才临江侯府管家过来,是请他写个帖子给五城兵马司与承天府。

  说西坊子两家斗殴纵火,并非何大公子指使。

  有家奴打人命官司就够了,请宁元竣说个人情儿,免提侯府公子出官。

  由此看起来,他们何家全没拿这人命案当回事,还觉得能花钱打点。

  宁元竣就坐在床前的围椅上,撑着胳膊对着熏笼,直犯愣怔儿。

  覃乐瑶见他心里烦,摆手把暖阁里的丫鬟婆子都遣出去。

  黄铜碳炉上煨着桂圆安神汤,她过去盛了一盏儿,用小茶盘端过来。

  甜白小盏配着玫红漆盘,汤匙是素银杏样式的小银勺儿。

  把安神汤递在宁元竣手里,就不言声回到床上坐下,手里捏着那卷书册。

  书卷是崭新的白棉纸,朱红指甲不停磕打,想看不见也难。

  喝了两口安神汤,宁元竣这才沉了沉心思。

  如今这个情势,哪怕妹妹落个退婚名声,也不能再与临江侯府有瓜葛。

  “明日你对管事房买办们说,凡是二妹妹嫁妆的事务,一概都缓着办。若有人问起来,就说要依着长幼,要等大妹妹完婚后,再给二妹妹张罗。”

  没说要退婚也没说人命案要如何处理,这话听起来还是模棱两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