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士帝婿,朱元璋你别怂

第466章 万民血书!老朱勃然大怒!(1/2)

  天津。

  老朱正乐呵呵地随马皇后闲逛。

  毛骧却突然现身,脸色极其难看。

  见此情形,老朱顿时心里一惊。

  “陛下,出事了。”

  说完这句话,毛骧便递过来一物。

  老朱陛下打开一看,顿时脸色大变,勃然震怒。

  这是一封……万民血书!

  血书里面的内容,没有什么家国大义,也没有什么圣贤文章,有的只是一个盐场灶户平凡而又绝望的一天。

  从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吃的开始,准备好了吃的然后急匆匆地赶到海边煮盐,这一天要煮两锅盐,一锅盐要煮三个时辰,也就是这个灶户得从天不亮干到深夜!

  然后,奏章里面,又详细计算了一下灶户这辛劳一天的所得,煮三个时辰一锅盐可以得四斤盐,卖出去最高二十文,除掉煮盐所用的柴火钱五文,除掉官差衙役的抽成五文,他们还可以剩下十文钱,再除掉准备的吃食成本,一锅盐最多可以赚五文,两锅盐就是十文钱……

  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煮一天盐,还要饱受着烟熏火燎的摧残,最终只能赚个十文钱,哪怕天天如此,也根本不够交那盐税的!

  如果,这这个灶户盐丁,真是个什么阿猫阿狗,老朱绝对会质疑这内容的真实性!

  可是,偏偏他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李祺李文和!

  换句话说,这都是真的!

  “简直岂有此理!”

  老朱陛下愤怒地低喝。

  马皇后扫了一眼,大致也明白是怎么回事。

  “重八,大明士人有好名、重名的风气,甚至于求名邀誉,于是运司成为士人避之不及之地,出现了“自好者不乐居”的现象,甚至引嫌避谤,认为运司官职“易为污染”。”

  “所以,运司才会污浊不堪,加上考成畸重,运使等官内无权柄,外无官声,又有重责在肩,其职位自然会被多数士人所厌弃。”

  “然而,盐为利薮,不乏有汲汲于盐司官缺的贪墨之徒。”

  马皇后先是解释了一下,盐运司为何会成为今天的样子,成了这藏污纳垢之地,最后他也留下了一句话,等同于是直接点明了,盐场灶户日子过得苦,就是这些“贪墨之徒”所为。

  所以,皇帝陛下不用急着生气,咱们只要抓出那些“贪墨之徒”就行了。

  老朱陛下听后也冷静了下来,盐运司确实就是这么个地方。

  运司官员太容易腐化堕落,早就变成了一个个腌臜之地,去了之后想要砥砺节操坚守本心,也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运司积弊多端,牵涉多方利益,纵使你不想贪腐也会有人逼着你贪腐!

  其次则是运司官员,特别是运使品秩虽高,但权力有限,纵有善政,亦难以升迁。

  运司官员起初职权极重,都运使地位堪比布政使这等地方封疆大吏,但是随着运司腐败不堪,朝廷为了保证盐税收入便设盐法道,令御史等官员监管盐务,这些新设盐官不断侵夺运司之权。

  甚至到了后来,盐道御史全面介入盐政事务并凌驾于运司之上,盐课征收解运、盐务官员的考核皆由其所掌握,运司衙门“奉巡盐御史或盐法道臣之政令”,沦为办理例行事务的闲散机构。

  这就比较恶心人了。

  背负骂名的是他们这些运司官员,而盐场大权却是被盐道御史那一系掌握,谁还愿意去做运司官员啊?

  “改,必须要改!”

  老朱沉声喝道,脸色依旧铁青。

  他可是大明的开国帝王,必须给后世子孙开好这个头。

  李祺为什么要这样做?

  直接搞出来一个万民血书?

  因为盐政!

  他这是在逼迫朝廷对盐政盐场制度改革!

  还是那句话,盐课居国计之半,盐税占据了国朝财政总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所以轻易间没人敢对盐税进行更改!

  哪怕是大明初年,官员集体不愿就运司之职,朝野关于振兴运司的呼声不绝于耳,所以老朱陛下才尝试着对盐场运司改制,但也仅仅只是盐场运司罢了,并没有触动其他。

  为什么?

  因为盐场利益动人心啊!

  运司为什么会糜烂?

  因为各方势力全都卷入其中渔利!

  朝堂缙绅,地方士绅,武将勋贵,皇亲国戚……

  有一个算一个,没人不喜欢白花花的银子!

  只有运司糜烂,他们才能更方便地从盐场谋利,才能从这食盐上面分润到利益!

  “将这万民血书,送回朝堂,给太子!”

  “毛骧,你亲自去一趟长芦盐场!”

  老朱陛下给出了决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