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

第186章 技术井喷(下)(1/2)

  太原机械厂。

  办公室内,一位带着圆框眼镜,穿着老款八路军灰布棉军装的干部正在专心地绘图。

  这位可不就是张楚?

  是的,他从兵工厂调出来了,现在是太原第一机械厂厂长兼党组书记。

  再看他面前桌上略显杂乱的图纸,却发现都是柴油发动机的各种零部件。

  右手边,还有一张火车头的外观设计图,看图上标注的尺寸,限宽居然达到了5.8米。

  正是之前王嘉恩建议的,轨距2250毫米的火车头。

  张楚应该是在为这个巨大的火车头,设计专门的大马力柴油发动机。

  此时他正在画的,长长的,看着像是曲轴。

  不得不说他也是个天才,画图没怎么停顿,仿佛该有的尺寸早已在他脑子里勾画好了。

  “笃笃笃!”

  正画着呢,突然传来了敲门声。

  张楚横过手里的半圆尺继续划线,头也不抬地招呼了一声。

  “请进!”

  门被推开,却见外面走进来一位目光略显清澈,大概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工程师。

  “张书记。”

  张楚抬头一看,终于停下了手中的铅笔,又微笑道:“怎么了,何明同志?”

  何明拿着手中的报告,略显紧张地走到了张楚办公桌前:“张书记,我觉得,如果采用2250轨距的车头,或许蒸汽动力在某些方面,比内燃机动力更有优势!”

  张楚闻言一愣,露出个问号脸:“怎么讲?”

  蒸汽机除了燃料适应性广、结构简单易维护、低速高扭矩外,对比内燃机没有别的优点了,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如果仅仅为了这些优点,而放弃内燃机那更加卓越的性能,显然是不明智的。

  只不过眼前的小年轻,是张楚十分看好的弟子,他倒也想听听对方的想法。

  就听何明说道:“那个,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设计,火车头内部空间达到五米以上,我觉得,可以上蒸汽轮机!

  之前英、美、德等国都试过蒸汽轮机方案,但是他们的轨距只有1435,车头限宽三米三。

  因为空间限制,无法完善蒸汽轮机的,诸如热循环之类的各项子系统,导致热效率不到百分之十六。

  但是我们的设计车头限宽五米八,能完善各项子系统的同时,锅炉也能装更大的,我算过了,理论上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八的热效率,这已经接近汽油发动机了!”

  张楚眉头一挑,放下手里的铅笔和尺子,伸手接过了何明的报告。

  看了两页后,他笑道:“想法不错,但是,铁路沿线是有很多站点的,需要频繁的启停。

  而蒸汽轮机的运作,需要长时间稳定的高速运转,频繁变速,会加速其内部构件,尤其是变速箱的损耗。”

  “是这样没错!”何明连连点头,却又说道,“但是火车不光是客运用途,还有货运用途啊,如果是运货的话,基本就是从出发站直达终点站,不存在频繁变速的情况。

  如果用蒸汽轮机的话,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大修时间间隔等指标,反而比柴油机要好得多!

  而且,蒸汽轮机单位公里运行成本,比柴油机要低很多!”

  张楚闻言眼睛一亮,但也没有马上同意这个方案。

  再次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报告,思索片刻后笑道:“回去把方案进一步整理一下,下次厂里开会的时候,向大家做个报告。”

  何明顿时喜笑颜开,双手接过自己的报告:“是!”

  。。。

  阳泉,第一拖拉机厂。

  厂区十分庞大,目测足有几百亩。

  最里头的厂房后面的大空场上,停着好几辆手扶式的农用拖拉机,后头挂着的部件也是各种各样,有带犁刀的,也有带车斗的。

  甚至还有几台收割机,只是形状大小不一。

  单缸柴油机的技术,之前张楚他们一帮机械系高材生拿到之后,没多久就吃透了。

  最后拖拉机厂成立,再选择车型的时候,觉得手扶拖拉机上手更简单,老百姓拿到手里之后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过去的半年,这边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造厂房,后面则是研发试制,所以还没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视线来到其中一个厂房中。

  这边似乎是一个样车试制车间,场地不是很大。

  再看中间,好家伙,竟是在组装一辆坦克!

  顶部的吊机将坦克的炮塔缓缓调运到车体中间,一众老师傅小心翼翼地将炮塔往车身上装。

  只是看这炮管,并不是很粗,目测是85毫米的,但车体尺寸却明显是59式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