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

第321章 瞬间热情高涨的研究员们(1/2)

  “华院长,这是半张桌子吗?”

  王嘉恩看着眼前两米高的大柜子,有些无语。

  “这还嫌大呀?”华院长面露错愕,“去年我们在和县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那一栋房子那么大呢!

  这个,宽一米二,高两米一,厚度七十公分,运算速度突破了每秒50万次!”

  王嘉恩哭笑不得,伸出双手比划了一下:“我以为,是平放后半张桌子呢。”

  这时,便听后面一位女研究员笑道:“王先生您放心,我们材料所一定做出更小的晶体管!”

  转头看去,却见那女研究员站在很后面。

  这位女大神,林兰英女士,国内半导体先驱,搓出了我国第一份锗单晶、第一根硅晶棒、第一份砷化镓材料。

  她现在还不是后世照片上那位老奶奶,而是一位23岁的天才少女,担任材料所半导体室的研究员。

  想了下,王嘉恩发现这些天才根本不能以常理度之。

  自己带来的那些材料,交给普通人,估计看都看不懂。

  交给一般的天才,也是拔苗助长,弊大于利。

  但是对于这些妖孽,简直就是醍醐灌顶!

  念及至此,老王笑道:“光缩小晶体管的体积是不够的,相信林主任应该也看过了我带来的,半导体行业的相关资料?”

  林女士一听这称呼,顿时憨笑:“我还不是主任...”

  “这里竞争这么激烈吗?”王嘉恩假装惊讶,“你这样的天才都还当不上科室主任?”

  “哈哈哈哈哈哈...”

  恭维的话谁都愿意听,老王这一句显然让大家内心十分的畅快。

  林女士吃亏在年龄太小,虽然眼前的人都年轻,没有一个超过50岁的,比如他们材料所的所长,也就是站在人群第二排的那位钱临照先生,今年也才33岁。

  但33岁,总比23岁要沉稳得多,能够处理研究之外的很多事情。

  当然这位钱所长也是牛逼克拉斯,主要研究的是金属物理和晶体缺陷,后来带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这地方,已经不是天才扎堆了,而是妖孽扎堆。

  如果说天才是万里挑一,那工院和科院最初组建时的700多人,那是4亿5千万人中挑出来的,相当于一百万人里面出一个!

  而眼前的二十多号人,是整个工院最出色的研究员,想想他们的含金量?

  天才,真就只是见他们的门槛。

  笑过后,老王继续说道:“晶体管体积缩小,确实可以在一块电路板上集成更多元件,但这还远远不是极致。”

  这时林女士又高举右手:“您带过来的资料上提到,可以在指甲盖那么大的硅晶圆上,蚀刻多层电路,形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到时候掌心那么大的一个核心处理器,每秒运算次数能到上百亿次!

  单晶硅的生长,我们也在研究了,昨天刚完成一次试制,直径20毫米呢!”

  “厉害,继续加油,早日突破五十毫米,争取让我们的硅晶棒越来越粗,越来越长!”

  “嗯!”

  林女士握起小拳头给自己打气。

  其他研究员则是面面相觑,心说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

  这时林女士又说道:“但是后续关于光刻技术的资料就没了,计算机所这边也没有。”

  王嘉恩笑着摇了摇头:“给了也没用,那个太难了。

  单是硅晶圆,很难了吧,但它还只是开始。

  后续在硅晶圆上刻出电路,才是最大的挑战。

  一块微型芯片的生产,后续还涉及光刻、蚀刻、离子注入、薄膜沉积、机械抛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精度。

  这样的一整套流程需要重复几十上百次,也就是在单块芯片上蚀刻几十层电路,错一次,芯片的性能就会大幅下降,甚至于报废。

  最难的就属光刻,先要根据芯片的用途设计电路,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刻出微米级甚至更高精度的掩模基板...”

  王嘉恩说着咂吧了一下嘴,左右看看,从欧立新的公文包里摸出一个保温杯。

  喝了一口后,接着说道:“有了掩模基板,然后再用光刻机,将光源通过掩模基板投影到晶圆上。

  而光刻机的生产,那就更难了,首先我们需要得到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

  极紫外光源又因为波长短,容易被其他物质吸收,无法像可见光或者深紫外光那样通过透镜来聚焦,所以还需要通过多层反射镜来聚焦。

  这个反射镜又得用纳米级的钼、硅交替堆叠几十层!

  解决了反射镜,后面还需要高度精密的机械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