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对联流行于这个时期,酒桌上也常有这些作为酒兴。
但谁让能够坐进厅堂的,都是有身份地位的,平日里都是人五人六的。
若是这个时候出个对联再对不上来,那就不是雅事情趣了,反而会破坏了轻松喜庆的热闹氛围。
因此,深谙钻营之道的徐阶,绝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甚至就连让徐孝先填词作诗,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近跟徐孝先的关系。
若不然的话,刚刚早就拉着徐孝先填词作诗了。
也不会刚才说话时,还要顿一下,先征求徐孝先的意见了。
随着众人一饮而尽,徐孝先便站起身,目光扫视过整个厅堂。
随即道:“既是送别翰林院庶吉士张居正张兄,那么……徐某不才,仓促之间显然无法比肩唐人高适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句。
所以还请张兄与在座的诸位莫要期望过高才是。”
徐孝先耸着肩膀一副无奈坦然的表情,倒是让厅堂的诸人瞬间心生好感。
就是连徐阶,也没有想到徐孝先面对诸多人,还能表现的如此从容不迫。
在他看来这份气度就已经超越了几乎所有同龄人。
而自己初见徐孝先时那句年轻一代的翘楚,想来今日很可能就要被徐孝先盖过张居正而做实了。
此时只见徐孝先清了清嗓子,而后看了一眼张居正,便朗声道:“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
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
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寻思起、从头翻悔。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然诺重,君须记!”
徐孝先朗诵完后,后怕的一身冷汗:还好,顺畅的抒发出来了。
刚才真怕中间打个磕巴,或者是像背诵似的让旁人瞧出破绽来。
所以徐某人一会儿笑,一会儿愁,一会放眼望向众人,一会儿低头沉思。
要么还紧皱眉头,停顿间皱眉嘴里喃喃念着,像是在胸中斟酌一般。
总之,就如面前铺着一张早已经画好了的画,但还要假装什么都没有。
而徐孝先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无比认真的挥毫泼墨着,最终在众人凝气屏神间完成了画作。
厅堂内静悄悄的,能从头到尾记住这首词的没几人。
徐阶显然早有准备,一张颇为潦草的纸张便被下人很快送了过来。
徐阶接过,默默快速的看了一遍,而后神情中带着赞叹的看向徐孝先。
“徐镇抚过目,看看可有不对的地方?”
“徐尚书有心了。”
徐孝先含笑接过。
心里默念比对着纸上略微潦草的字迹。
随后含笑点头道:“没错,应是如此。”
而后徐孝先便递给了张居正:“还请张兄……。”
“多谢徐镇抚,在下已经记住了。”
张居正神情凝重的起身,像徐孝先那般环视整个厅堂,而后中气十足的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
不错,就是背。
因为张居正与徐孝先两人的神态完全不同。
所以厅堂内的众人自然能看出来,此时的张居正,既是通过一字不差的背诵在感谢徐孝先。
同样,也是通过背诵让众人见识到了他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天赋。
徐孝先吃惊的看着张居正,而张居正背诵完后,却是挪开身后的椅子,郑重其事的像徐孝先行礼。
随后神情诚挚认真的双手接过这首词的“原稿”:“今日有幸结识徐镇抚,获徐镇抚如此字真情切的勉励,居正定会铭记五内,不敢轻忘。
这首词的”原稿“,居正定会万般珍惜。
不过……。”
张居正犹豫了下,神情有些难为情道:“但不知徐镇抚这首词如何命名?”
陆炳、朱希忠,甚至是包括徐阶、聂豹,听到张居正如此问。
瞬间心头一震:坏了!
这特么……名流千古的绝佳机会,就特么的轻易被自己错过了?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诗名《别董大二首》而让董大流传千古。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汪伦成了千古之谜。
即便是如今,汪伦依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