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斗

第十一章 入室(1/2)

  等待网球包放下来的过程中,我看周伶不忙便凑上去问:“伶姐,刚才你说自来石和石球,那都是什么啊?”

  由于旁边就是墓门,周伶当时是以实物为参照,现场给我解释了一遍。

  简单说,都是古代发明的防盗机关。

  她告诉我,想破解这两种机关,要用到两样工具,分别是拐钉钥匙和钢丝套索。

  拐钉钥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开万历皇帝地宫的时候,用的正是这件工具,所以这里就不多讲了,这里简单说下钢丝套索吧。

  钢丝套索是由几十根专门打造的合金钢丝组成,这种钢丝很细,也很软,但强度却不低。

  使用钢丝套索破除封门石球时,需要先借助拐钉钥匙,将套索套在门后的石球上,然后小心用力往上拉,使石球发生偏移,脱离下方的卡槽,趁这个时候,推动墓门,这个机关就破了。

  当时我们也是这么干的。

  因为这两种工具,周伶都有,就装在她那个棒球包里。

  而且周伶非常熟练,不到三分钟就上好了套,一看就干过很多次了!

  “拉!”

  随她一声令下,长海叔提着套索缓缓发力。

  我则使劲向前推门。

  伴着石门和石球间低沉的摩擦声,这道关闭了四百余年的墓门,缓缓打开了……

  映入眼帘的,是长约三米、宽约一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均由大块石条砌成,倾斜度不大,灯光打过去,可以看到前室中间摆放的五供,以及通往中室的甬道入口。

  接下来还是要先通风,确认含氧量没问题了再进去。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这么磨叽!

  对此我只能表示,的确不是所有同行,都像我们这么磨叽,但同样,也不是所有同行,都像我一样,今天还活着,还有机会去回忆,当初是怎么磨叽的。

  这一行虽然旁门左道,是下九流,但这行里的好多经验,也都是拿人命换来的……

  等待通风的空档,我们观察了门后的机关装置。

  其实原理非常简单,石球也不大,直径二十公分左右,打磨的略显粗糙。

  当时我就想:如果下边的卡槽再深一些,达到石球的一半,并且和石球契合的完美一点,钢丝套索肯定就不灵了。

  后来我拜师后,同师父交流过这个想法,当时他说了很精辟的一句话。

  “如果门足够坚固,门以外的地方就成了门。”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你特么能不能别这么死心眼,前门进不去,你不会换个地方干么!

  十分钟后。

  烛光没什么变化,我们穿过墓道进入前室。

  三把头灯的辉映下,前室瞬间明亮起来。

  我抬头一看,当场就想明白了,我想明白周伶为什么要从墓门进来了。

  因为灌顶全是大块的花岗岩石条,按墓门和墓室中的高度差推算,石条大概有将近半米的厚度。

  我们当时没有准备雷管,不走墓门就得靠大锤硬砸,半米厚的花岗岩,估计砸一宿都未必能进来!

  前室东西不多。

  从左到右依次是一个陶缸,一套五供,以及一方石板,我凑到陶缸旁看了看,发现里边黑漆马虎的,底部有一层黑泥一样的物质。

  周伶说那是长明灯,墓主人下葬的时候,里边应该是放满了灯油的。

  我点点头,然后又走到另一侧看了下石板,很厚,上面阴刻着八个字:

  後無前生

  名無後死

  这自然就是老太监的墓圹。

  大多数情况下,墓圹会是一个石函,盖板上书“某某某墓志铭”或“某某某墓圹”,写墓志铭的居多,打开盖板后,则是墓圹的详细内容,记述着墓主人生平。

  但就像长海叔说的,老太监不走寻常路,他的墓圹就这八个字,无论风格还是含义,都显得十分洒脱。

  当然,也透着一股子凄凉。

  除此之外,同样不寻常的,还有五供。

  五供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两只花瓶。

  这五件东西,合称五供。

  正常来说,老太监这种级别,一组粗陶五供也就打发了,但当初我们见到的,却是一套白色瓷质五供。

  我那时对古董还是一窍不通,就以为是普通瓷器,不料周伶上手一摸,却直接爆了粗口。

  “卧槽?”

  “珐华的?还是乳白色,这东西我在景德镇都没见过!”

  “平川,一会记得装上!”

  虽然不懂珐华是啥,但我明白这东西值钱,当即点头说好。

  相比简略的前室,中室显得十分别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