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斗

第一百零九章 津门旧物,奉茶敬师(1/2)

  天津古称直沽、海津,打从元朝开始,就一直是北方重要的漕运枢纽。

  近代开埠后,天津租界林立,大量老外涌入,古董需求量大大增加,各类古玩商铺,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多藏家、掮客也纷纷云集到此,使这个地方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古玩交流中心。

  而除了古玩行当,这里也还流传着很多旧社会的奇闻异事。

  现如今不行了,但二十几年前,走在天津的市井街头里,却仍能依稀寻见些,老辈子的江湖气息。

  包括帮我们打探消息的人,把头说也在这里。

  下午五点半。

  沈阳道古文化市场东侧,名流茶馆。

  这个时间茶馆刚休息,只开着半扇门,往里头一瞅黑咕隆咚的。

  但不知是不是听到了我停车的声音,正拉手刹时,茶馆里忽然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胖老头。

  这空档把头也刚好下车,那胖老头一见到他,脸色瞬间激动,连忙快步走过来抱拳道:

  “陈师傅,久违了。”

  把头微微一笑:“孔兄,别来无恙。”

  随后把头为我引见,告诉我这人名叫孔景尧,早年曾在大罗天燕利号做过伙计,有了眼力后,便渐渐干起了铲地皮,而把头倒斗那些年,曾跟这人有过好多次交易。

  ……

  进入茶馆包厢,待把头落座,孔老爷子便从怀里取出一个红布包放到把头面前。

  “陈师傅,一晃十六年,可算物归原主了。”

  听到这话,把头脸上也浮现出些许感慨,他伸手轻轻摸了摸,而后直接将布包推到我这边。

  “平川,现在起东西归你了,打开看看吧……”

  我干咽了口唾沫,大概猜到了里头是什么,赶忙在衣服上蹭了蹭手,小心翼翼伸向布包。

  昏暗的光线中,红布一点点被揭开,一个掌心大小的物件映入眼帘。

  是一枚青铜兽面错金带扣。

  很漂亮,也很到代,我感觉至少是战国的。

  不过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上面的金子虽然也是老金子,但却是后补上去的。

  这是干嘛的呢?

  各位,接下来我要说的内容,有人也许会不信。

  但这个东西,的的确确才是真正盗墓行里,老派把头们的通用标识。

  至于网上流传的各类稀奇古怪的信物,我不能说没有,但我确实没听任何一个老把头提起过,更没见他们佩戴过。

  这方面各位要是不信,可以找任何一个老把头或认识老把头的人去问,看他们接触到的,是我说的这类东西,还是网上说的那些名词。

  特征很明显。

  首先得是件带兽纹的青铜制品,银质玉质的也有,但非常少。

  其次是必须要上金子,或正面或背面或边框。

  至于款式,腰带扣并不是最常见的。

  最常见的就是一块牌子。

  这是初代眼把头砸碎一件青铜器后,取其中兽纹最完整的一片,做出来送给帮他干活的把头的。

  按过去的说法,这类到代的老物件,上头都有灵气,经过专业处理后,具备很强的辟邪功效。

  至于上金子的原因,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当初曲水亭街算命老头那套,添些金匮气,生可避祸,死可买路。

  其二么,说出来有点丢人。

  就是盗墓贼这行吧,大都素质很差,尤其是古代的盗墓贼,有了钱就吃喝嫖赌瞎胡造。

  直到干不动那天,才发现自己身无分文。

  这样的结局,打从当年初代眼把头第一次找他干活的时候,就给看的透透的了。

  但这种事人家不会劝,因为劝了也是白劝。

  而一旦混到这份上,要是牌子还能完好无损地留在身边,那说明此人尚存几分人性,至少是个念旧之人,因此昔日的旧情,便会在他穷困潦倒的最后时刻,成为救命的契机——把金子抠下来,换些粮食就能过活。

  要是牌子都丢了,那你特么就是无可救药,趁早饿死算了!

  这就是为什么铜制的居多。

  因为在古代铜片不值钱,要是银质的或玉质的,很可能挨不到最后,就拿去换钱了。

  所以在过去,这东西一传到弟子手里,第一件事就看上头的金子全不全,不全则要立即补上。

  既是一份保险,也是一份告诫。

  意在提醒徒子徒孙,别有了钱就瞎嘚瑟,否则你最后就得靠抠那点金嘎巴救命……

  因此但凡北派老把头、南派老支锅,身上都会有这样一件东西。

  那代表了他们的传承,代表他们具备最正统的盗墓出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