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斗

第248章 老五花(1/2)

  那年头内蒙地区信号一般,姓郑的举着手机试了半天也没拨出去,不过根据按键次数判断,我感觉他打的应该是个座机号码。

  “艹,这狗比信号,真特么差劲!”

  发了句牢骚,他收起手机道:“时间不早了,先干活吧!”

  于是乎,郝润我俩就被带进了苞米地。

  有些意外。

  他们干活的点子居然不在山上,而是就在这片地里,离的也不是很远,我们在苞米从中钻了大概十五分钟就到了。

  此外他们活干的也精细。

  周围就不说了,即便是盗洞入口处的十几棵苞米,他们也不是直接砍倒,而是连根挖出来放到旁边。

  至于墓土,他们是先将一个个化肥口袋铺在周围的垄沟里,再将墓土堆在上头,这样回填的时候也方便,只需要俩人一抬,顺着盗洞往里面一倒,事后再把苞米放回来,可以说是不留一点痕迹。

  唯一的隐患在于,一旦白天有人钻进来看,那直接就露馅了。

  不过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因为在赤峰地区,苞米的秋收季节大概是九月末十月初,而九月初这个时候,苞米都已经抱娃子了,既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除草,除了个别搞破鞋的,跟本没啥人会往深处钻。

  将我和郝润背对背捆好,那个叫二力的青年率先开启了头灯。

  刚刚进来时,只有姓郑的在前边用小手电照亮,我看的不是很清楚,于是头灯光散开的瞬间,我顿时吓了一跳。

  好么!

  周围就特么跟坟圈子似的,全是化肥袋和土堆!

  我粗粗数了一下,得有二十六七处,就算一处放土不到一方,估计总数也得有接近二十方土了。

  这工程量属实不小。

  而看他们的盗洞尺寸,如果纯是竖井盗洞,那深度很可能要超过三十米!

  靠!

  什么点子搞这深?

  西周大坑么?

  “嗯?”

  就这时,二力为了方便照明,将头灯挂到了一棵苞米上,下边两侧垄沟里的土堆瞬间被照亮,我注意到其中一处不是普通的生熟土,是一坨坨固结成块的夯土。

  并且这堆夯土的质地极为坚硬,不仅切面光滑,化肥袋子上甚至都没散落多少碎土。

  要知道,实际打洞过程中,土块要先进桶里,再被提上来倒出,前后至少经历两次撞击滚落,却还能保持到这种地步,其坚硬程度,可见一斑。

  再仔细看。

  黄、褐、白、灰、黑……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不过单一色块内部却十分纯净,这是筛过的表现。

  “嘶……”

  回忆着把头传授给我的看土经验,我略作思考,试探着问:“这是……汉代坑?”

  几人刚带齐装备还没有下去,听到我这话后,当即互相看了看。

  两个中年人还好,三个青年脸上则十分惊讶。

  所以很明显,我说对了,这种夯土,就是汉墓中典型的“老五花”!

  其中“老”字说的就是硬。

  秦汉时期的夯土,几乎是历朝历代中最硬的,甚至有“坚硬如石”的说法。

  五花好理解,就是形容色泽丰富不单一。

  看土这个东西,要深说话就多了。

  因为古墓看土,看的不仅仅是夯土,各个土层的特点都需要留意。

  比如回填土层的气味、味道以及夹杂物什么的,要想彻底说明白,少说也得个三四千字,不过考虑到一些小伙伴们的好奇心,我就简单说一个我总结的,五花夯土的辨别经验吧。

  是个顺口溜。

  这样的:

  五花土,不难辩,碰到赶快去报案。

  商周厚,秦汉薄,隋唐之后不多见。

  商周夯窝大,排列不规则,颜色单一黄灰褐。

  秦汉夯窝小,好像千层饼,土块光滑界线明。

  魏晋像秦汉,工艺偏粗糙,多加白灰来防潮。

  隋唐掺木炭,重要部位见,偶尔还有朱砂点。

  嗯,差不多就是这样。

  再往后的宋元明清墓,虽然大墓仍会使用夯土,但到了这时候,石灰因其良好的防潮、杀菌和硬化土块功能,已经成为夯土的主流添加剂,导致土层多呈现灰白色和浅黄色,基本也就看不出“五花”效果了。

  注意!

  我说这个可不是让大家去犯错误的,要谨记我顺口溜中的第一句,看见了就赶快去报案,叫叔叔们过来处理,运气好的话,没准还会给颁发证书,这多光荣,是吧……

  几人对视过后,姓郑的缓缓点了点头。

  “行啊,有两下子,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