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

第98章 ,富者莫嫌贫,成了人上人(求订阅!)(4/5)

得,“你将来指定后悔。”

  杨应文脸上洒满悲伤,“那我就只能去肖涵家了。”

  李恒问:“要不要我送你?”

  “不用,大白天用你送什么,你自己忙吧,反正明早就要去学校了。”杨应文拒绝地很干脆。

  走出几步,她又放狠话,“李恒,等我考上大学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以你的成绩,还几月就能上大学。”

  “大学四年我都不会回来。”

  “那你吃什么?”

  “有手有脚饿不死,实在不行就去捡垃圾卖。”

  李恒问:“你妈妈呢,不管她了?”

  杨应文说:“等我有能力了就接她走。”

  李恒沉默,过会说:“要是真有这一天,你来找我,我或许能帮你支个招。”

  “嗯,我记住你这话了。”

  …

  傍晚时分。

  李恒听到杨应文母亲和田润娥同志在谈论两家孩子的成绩,在诉苦。

  田润娥安慰说:“别伤心,以你家应文的成绩,清华北大都是稳妥的,到时候你家子就会改变态度了。”

  杨母低声啜泣:“就怕小四寒心了,以后不回来。”

  杨应文家里排行老四,大人都喊小四。

  田润娥说:“那怎么会呢,她的根在这,你在这,气话是气话,哪有真不回来的。”

  其实李恒也不太懂杨父的脑回路,是真傻?还是放不下面子死犟?

  明显老抹布要比上面三个女儿优秀太多了啊,可他娘的横竖是看不顺眼,左右找茬。

  或许,还是封建小农思想作祟,观点没改过来。

  认为女儿再好也是要嫁人的,是外姓人,认为杨应文断了他最后的希望,杨家没男丁继承香火,所以才把怒气全撒在小女儿身上。

  吃过晚饭,二姐老习惯坐在门槛上嗑瓜子。

  见弟弟过来,她象征性问了句:“你要不要吃点?”

  得咧,200元换回一句便宜话。

  李恒也是无语得紧,随意用右脚勾个小木凳过来坐下:“你吃吧,我对这些没太大兴趣。”

  倒是大姐凑了过去,捧一抓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瞄眼大姐一副乐天派的模样,又瞄眼其越来越大的肚子,李恒问:“上半年姐夫回来看你了没?”

  听到姐夫二字,李兰直接投过来一个鄙视的眼神。

  她当初是坚决反对大姐嫁给一个木匠学徒的,说对方没相没才,也没气盖,就个子高有什么用?

  但奈何大姐自己看对眼了啊,加上父母不反对,就嫁了。

  当时二姐就放话说:你若嫁给这样一个矬矬,我是不会喊他姐夫的。

  事实证明,这姐儿说到做到,前世就没喊过姐夫,出嫁那天人家用红包诱惑她喊,她都没开口。

  她自己不喊就算了,以前还不许李恒喊,弟弟喊一次,她就找个莫须有的借口暴打他一顿。

  你说碰到这种蛮横不讲理的,找谁哭去?

  大姐一脸满足地说:“回来看了两次,给我带了母鸡,买了肉,还有天麻。”

  半年时间从怀化回来两趟也是算有心了,毕竟来回一次走路要几天,且都是深山老林,不是那么容易的。

  倒是有车坐。

  但这年头钱多珍贵呀,有谁舍得轻易花掉,大家伙平素都是走山路的。

  别说挨着的怀化了,就算去更远的南岳衡山朝拜,那也是走路的啊,带上干粮,再带两套换洗衣服,就组队出发了。

  水都是不带的,路上遇到人家就去讨水喝,要是有山泉水更好,实在不行,趴田里也是一样喝。

  不开玩笑的,李恒小时后就趴田里喝过,还能看到水里的蚂蟥和那种小红线虫。

  一开始他不敢喝,但大人都是随意挑一个没虫的地方下嘴,临了拍拍肚皮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还真没见谁出过事。

  可能,大抵,还是这年代的人经常劳作,身体素质好,同时对这样的环境卫生已经习惯免疫了吧。

  李恒从兜里掏出100块钱,塞大姐手里,道:“我这趟回来急,很晚才到镇上,也没见着卖啥好东西的了,就没买了,大姐这钱你拿着,自己去买点中意的,买点嘴馋的。”

  这么多钱,李艳吓一哆嗦,死活不要,推脱拉扯了好久。

  后来李兰看不下去了,淡定地说了句:“傻子才不要钱。”

  李艳回头:“啊?”

  李兰伸手:“不要就给我,我记你这份情,你反正有男人,一年到头也给能你个八块十块的。”

  李艳看看弟弟,又看看二妹,索索索地收了,“婆婆生病要钱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