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演武场周围已是人声鼎沸。
今天是大演武的重头戏——团体对抗,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和兴奋混合的气息。
以营连为单位的对抗演练,向来是最能体现一支部队综合实力和作风的时刻。
营级对抗自然是独立支队的主场。
毕竟大会就在独立支队的根据地举行,其他兄弟部队远道而来,能带足一个连的精锐已属不易,不可能拉来整营人马。
因此,营级角逐就在独立支队下属的几个大队之间展开。但这丝毫没有降低观摩代表的热情。
一支营级部队的攻防演练,其战术配合、战斗风格、应变能力,足以管中窥豹。
许多代表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亲眼看看独立支队究竟是如何打仗、如何练兵的,希望能学到一二。
团体对抗首先从连级开始,项目分为两大项:集体生存类和战术对抗类。
集体生存类项目残酷而真实。二十公里无补给极限渗透行军,要求连队在陌生复杂地域长途奔袭,途中还有各种突发情况干扰。
抵达目的地后,必须在三十分钟内利用就便器材完成野战防御阵地的构建,工事、火力点、掩体一样不能少。
紧接着就是战地战伤救援挑战,模拟在敌火下抢救、包扎、后送伤员,考验的是部队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卫勤保障水平。
每一个项目都在模拟真实战场的极端条件,是对意志、体能和技能的极致考验。
战术对抗类则更加直观激烈,采用村庄攻防战的形式。
抽签决定攻守方后,守方连队进驻模拟村庄,构筑防线;
攻方连队则需在规定时间内制定计划,展开攻击,最终以夺取村庄中心位置的标旗判定胜负。
这种对抗最大限度还原了敌后作战最常见的拔点战斗,极其考验指挥员的战术头脑和部队的协同执行力。
此次连级对抗,共有六支兄弟部队的连队参与,带来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甚至包括了旅长亲自带来的一支连队,那是程瞎子手下久经战阵的一支精锐,作风硬朗,战斗经验丰富。
为了公平起见,独立支队也只出动了六支连队,每个大队抽调一个连参赛,算是精锐尽出。
对抗过程激烈胶着,兄弟部队的连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独特的技巧,引得围观官兵阵阵喝彩。
程瞎子带来的那个连尤其悍勇,进攻时像一把尖刀,防守时又如磐石,给独立支队的连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然而,独立支队的连队终究更胜一筹。
他们的配合默契到了极致,战术动作干净利落,火力运用精准高效,战场转移行云流水。
无论是极限行军中的坚韧,阵地构建时的迅速,还是攻防转换间的果断,都展现出了高出其他部队一截的整体素养。
最终,排名毫无悬念,前三名被独立支队的三个连队包揽。(篇幅有限,具体战斗过程省略)
观摩席上,赞叹声此起彼伏。
“精彩!真他娘的精彩!早知道咱们要输,可没想到输得这么干脆利落。”
一位兄弟部队的团长咂着嘴,又是佩服又是感慨。
“独立支队一个连打起来,这火力、这配合、这气势,感觉比老子手底下的一个营还凶!”
“谁说不是呢!”旁边一位参谋接话道。
“你看他们进攻时的交替掩护,层次分明,一点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防守时阵地配置,那叫一个刁钻,火力交叉得天衣无缝。这样的部队,难怪能把小鬼子打得找不着北!”
就连旅长也抚着下巴,眼中既有欣慰也带着深深的思索,他对身旁的参谋感叹道:
“陈铭这小子,带兵真有一套邪的。”
“老子照着他送来的训练大纲,弹药可劲造,挑的也是好苗子,练出来的兵确实不赖,可一拉到这儿比划,怎么就总觉得差了点味儿呢?到底是差在哪儿了?”
旅长确实下了血本。
靠着陈铭上缴的丰厚“家底”,他手头宽裕了很多。
特意抽调精锐,完全参照独立支队的训练模式和弹药消耗标准,硬是喂出了一支标杆连队。
这支连队战斗力提升显著,远超普通部队。
可一旦与独立支队的连队同场竞技,无论是在战术灵活性、战场适应力,还是在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上,总是被全面压制。
旅长百思不得其解,训练量一样,装备水平甚至更好,战斗经验也差不多丰富,为何结果迥异?
最终,他只能将这种差距归结于一种无形的东西——军魂。
“独立支队是一支有军魂的部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