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第112章 比历史上更完美的戈尔利采突破

  “快点把这些105野战炮卸下来,要找相对地势高一点、土质不太软的地方!不然助锄都夯不实,一开炮就往后跑了!”

  “小心,卸炮的时候先垫土堆出缓坡!别硬砸下来!”

  黎明前的黑暗中,近百辆斯柯达公司刚刚下线不久的、由保时捷先生设计的、连型号都还没确定的半履带柴油机牵引车,正运载着一门门野战炮,穿梭在克拉科夫至戈尔利采之间的原野上,抵达指定位置后就卸下火炮。

  这种最原始的半履带车,3月初的时候才突破关键技术难点、4月份才正式研发成功,而如今是5月,只有小批量试产的不到一百辆样车,能够投入前线。

  就这个产量,还是斯柯达半个多月前疯狂赶工扩产,才做到的。

  这种原始的“保时捷半履带车”,别说和地球上二战时期著名的SDK251型半履带车相比了,就是跟250型都远远没法比。

  毕竟早了20几年,技术差距太大。如今的半履带车,只是纯牵引车,而非装甲车,没有任何附加装甲和火力。

  非要说形状,倒是更近似于丑国人1930年代中期的M2半履带车。那也是一种没有武器、没有装甲、形状和正常卡车差不多的半履带车。

  所以需要的额外设计工作量也比较小、研发周期才快,就把卡车改个半履带牵引动力结构就能直接生产了。

  保时捷半履带车的引擎性能肯定比后来1930年代的丑国半履带车的引擎差。但因为选了柴油机,至少在牵引功率这一单项指标上还是不差的,单台动力已经超过了120马力。

  差距主要体现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整车机械可靠性还没经过磨合,悬挂系统也垃圾得多,经常运了没几趟就出故障趴窝了。

  这种车,大约能运载2吨多的货物在严重泥泞的地形上越野,或是牵引4~5吨的货物(但前提是货物本身的轮子不会陷到泥里)。

  如今戈尔利采附近的土地很泥泞,重炮本身的硬质轮子肯定会陷进去,没法牵引。就只能选择在车厢里放置2~3吨的火炮,运到目的地后再推下来。

  3吨以下的运载力,150级别的长管加农炮肯定是别想了——那玩意儿全重能达到10吨,至少超载三倍。

  但如果把身管缩短、减少装药和后座,还是有点机会的。

  比如德玛尼亚军中有装备一款1902年式150毫米野战榴弹炮(SFH02),身管才12倍径,行军全重居然才2.7吨,战斗时全重更是能降低到2.1吨。

  代价则是炮口初速太低,才330米/秒,哪怕40度仰角,最大射程也才7.5公里。

  如果是在其他炮兵之间能互相反制的正常交战场合,把7.5公里射程的短手炮拉到最前沿部署,似乎有点太危险了。

  但在如(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de.de。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bqgd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