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第178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1/3)

  “报!”

  “吴军已越过仁里军寨,撤往边境!”

  “报!”

  “县城周边出现大批逃难百姓!”

  “报!”

  “吴军沿途乡村农田被焚毁,村庄遭洗劫一空,无一幸免!”

  一则则消息,从一波波传令兵传到公廨之中。

  听到农田被焚毁,村庄遭洗劫,胡三公不由叹了口气。

  打来打去,苦的终究还是百姓!

  胡三公是绩溪本地人,他很清楚,陶雅绝对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当年陶雅刚来歙州之时,杀的比谁都狠。

  歙州六县的大族彻底被屠戮一空,也就胡三公当时在唐廷中做官,陶雅顾及一些,所以绩溪才没杀的那么狠,否则绩溪胡姓之人,起码要比如今少上一大半。

  说起来,刘靖还真得感谢陶雅。

  若非是陶雅血腥屠杀了一波,他还真没法这么轻松掌控歙州。

  因为没有世家大族了,只剩下一些小地主、商贾,这些人掀不起什么风浪,刘靖只需控制坊市,便能掌控全城。

  此外,还省去了刘靖自己动屠刀,能落个好名声,更加便于收拢民心。

  胡三公略微犹豫了一下,进言道:“县城周边百姓遭了灾,被劫掠一空,夏收秋收无望,只怕要饿死不少人,刺史宅心仁厚,可否救济一二,百姓定会感念刺史恩德。”

  这段时间相处,他多少了解了一些刘靖的性情。

  都说人老精鬼老灵,胡三公活了这么多年,又在宦海沉浮,看人的眼光极其毒辣。

  从刘靖的所作所为来看,显然是真心把歙州当做自己的地盘,好好经营。

  同时,行事也不像其他武夫那般鲁莽蛮横,占据绩溪这般久了,却始终约束麾下,与城中百姓秋毫无犯,并且在百姓困顿之时,开仓放粮,以工代赈,这就很难得了。

  这年头,能打仗的武夫如过江之鲫,但懂治理的武夫,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清。

  而这些人,如今无一不是割据一方的节度使。

  论到能打,这江南谁有孙儒能打?

  其麾下吃人军,彪勇绝伦,悍不畏死,钱镠与杨行密各自吸纳了一部分吃人军,便一跃成为南方最强的两股势力。

  结果如何?

  不懂治理,空有偌大的地盘,最后反被只有润州之地的杨行密,与钱镠合力剿灭。

  刘靖轻笑道:“救自然要救,不过得过几天,眼下吴军退兵,琐事太多。”

  胡三公深深看了眼刘靖,躬身施礼:“刺史宽厚仁爱,下官替绩溪百姓谢刺史大恩。”

  这位刺史,不简单啊。

  年纪轻轻,就能洞悉人心,手段老辣。

  救济难民,什么时候都可以救,顺手的事情,只需刘靖交代一声,自有佐属胥吏跑腿。

  那为何还要等几日?

  这人呐,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

  等饿上几天,百姓陷入绝望之时,这个时候再出手救济,效果与现在救济,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

  刘靖正色道:“三公曾任金紫光禄大夫,此前出任一县县令,实乃迫于形势,靖心难安,眼下吴军退兵,歙州百废待兴,吾欲请三公出任歙州别驾,还请三公看在歙州百姓的面子上,莫要推辞。”

  请胡三公出任歙州别驾,有利于他管理歙州。

  此外,胡三公年纪大了,干不了几年,且对他构不成丝毫威胁,届时再安排吴鹤年上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胡三公神色感激道:“承蒙刺史厚爱,何其有幸,下官定当殚精竭虑,为君分忧。”

  说来也好笑,他在大唐当了一辈子文散官,临到老了,却能主政一方。

  刘靖面露欣喜,握住胡三公枯瘦的手:“有三公相助,吾无忧矣!”

  胡三公心下感慨万千。

  瞧瞧这做派,虽说还稍显稚嫩,却已有枭雄之姿。

  关键对方才未及弱冠之年,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他也不吝,下上一注!

  刘靖交代道:“还望三公与城中百姓知会之声,再坚持一段时日,待时局稳定,一切便会恢复如初。”

  胡三公点头应道:“下官省得,城中百姓也会体谅。”

  “如此本官就放心了。”

  刘靖笑着点点头。

  与胡三公谈完之后,刘靖又唤来庄三儿与华瑞。

  华瑞是当初在丹徒镇时的胥吏之一,因对刘靖心怀感激,最先被拉拢,且在得知他们要南下奇袭歙州时,几乎没有犹豫便答应一起随行。

  如今,暂时任风字营掌书记。

  “见过刺史!”

  不多时,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