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最近对方是不是和洪州那边的商贾来往过于密切了?
无数个念头在他脑中翻腾,让他头痛欲裂。
“袁州、吉州两地,彭氏叔侄可调动的兵马,足有四万之众。少了他们从旁策应,只怕我们短时间内,拿不下洪州坚城。”一名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打破了沉默。
危全讽麾下第一大将谭翔羽是个暴脾气,他早就听得不耐烦了,闻言发出一声不屑的冷哼。
他“噌”地一声站起,抱拳道:“何须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他大步走到墙边悬挂的巨大军事地图前,粗大的手指重重地戳在“洪州”的位置上,力气大得仿佛要将地图戳穿。
“去年杨吴十万大军围城数月,镇南军的主力精锐几乎死伤殆尽。侥幸活下来的,十之七八都带着伤,还能皮甲从执刀上阵者,寥寥无几,钟匡时这段时间虽然加紧招募新兵,重新拉起了三万人的队伍,可那些不过是些没上过战场、没见过血的农夫罢了!”
“一群乌合之众,能有甚战力?”
谭翔羽的声音充满了骄狂和不屑:“即便没有彭氏叔侄,刺史联合吉州的危仔倡,亦有近六万兵马,足以踏平洪州。末将愿立下军令状,若一个月内拿不下洪州,甘愿提头来见!”
他的话,让书房里沉闷的气氛为之一振,几名武将纷纷出言附和,请战之声不绝于耳。
但其余谋士官员七嘴八舌的议论却及时地泼上了一盆冷水。
“谭将军勇则勇矣,但打仗不是光靠勇猛就能赢的。”
“没错,正面交锋,钟匡时的新军确实不堪一击。但怕就怕,彭氏叔侄在我们与洪州军鏖战正酣、久攻不下之时,突然出兵相助钟匡时。”
“届时,我军腹背受敌,前后夹击,粮道一断,便是全军覆没之局!这个风险,我们冒不起。”
众人闻言,刚刚燃起的一点热情,瞬间又被浇灭了。
谭翔羽被噎得满脸涨红,却也无法反驳,只能不甘心地哼了一声,退回原位。
书房内,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危全讽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他既不甘心就此放弃唾手可得的江西霸业,又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赌彭玕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忠诚。
最终,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从头到尾都一言不发、仿佛入定僧人般的首席谋士,沉声问道:“先生,计将安出?可有……两全之策?”
被他称为“先生”的,是其心腹幕僚,李齐。
此人年约四旬,一袭洗得发白的青衫磊落,面容清癯,颌下留着一撮打理得一丝不苟的短须,整个人透着一股与周遭武人截然不同的书卷气。
他不像谭翔羽那般焦躁,也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惶恐,只是静静地立于一旁,仿佛这场关乎抚州存亡的议事,与他并无干系。
听到危全讽的问话,李齐那双始终半垂的眼帘,才缓缓抬起。
他的眼眸并不锐利,却深邃异常,仿佛能将人心底最深处的犹疑与贪婪都看得一清二楚。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对着请战的谭翔羽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地说道:“谭将军用兵,勇冠三军,此言不虚。正面决战,钟匡时的新军确非我抚州精锐之敌。”
谭翔羽本以为这书生要反驳自己,没想先被捧了一句,不由得一怔。
李齐话锋一转,目光移回危全讽身上,声音依旧不疾不徐。
“然,兵者,诡道也。战场之上,胜负关键,往往不在于两军阵前的刀兵,而在于人心向背的毫厘之间。”
他顿了顿,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袖口。
“主公如今的困境,便在于这个‘信’字。彭玕此人,在主公心中,已非人,而成鬼神。”
危全讽神情一凛,身体不自觉地前倾。
李齐继续说道:“您信他,怕他是钟匡时派来惑乱我军的诡计;您不信他,又怕错失良机,失一强援。此心结不解,则如芒在背,我军进退失据,大事难成。”
“先生所言,直指我心腹之患!”
危全讽叹了口气:“可这人心隔着肚皮,我又如何能辨其真伪?”
“何须去辨?”
李齐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那股淡然的书卷气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棋局的绝对自信。
“刺史,属下有一计,非但不用去辨,反而可将计就计,一举奠定主公在江西的霸业!”
危全讽精神大振:“先生快快请讲!”
他走到那幅巨大的军事地图前,目光落在洪州与袁州之间。
“主公之虑,在于人心难测。可人心再难测,也需要时间来反应。若我们不给他反应的时间,那他的心意,便不再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