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披铁甲,如一尊铁塔般站于堂下,声若洪钟,试图给这压抑的大堂带来一丝铁血之气。
“节帅勿忧!去岁一战,我军虽损失惨重,新募之兵操练时日尚短,战力也有限。”
“但危全讽、危仔倡兄弟于军阵一道,不过尔尔,平平无奇,麾下将校更是土鸡瓦狗。仅凭六万之众,就想攻下我豫章坚城,简直是痴人说梦!”
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无比凝重,眼中闪过一丝深切的忧虑。
“末将唯一担心的,是吉州的彭玕与袁州的彭彦章!”
“吉、袁二州尚有兵卒四万余,若他们叔侄二人此时被危全讽蛊惑,信了那所谓的盟约,从我军背后杀来,那我军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原本因刘楚的豪言而稍有缓和的气氛再次降至冰点,堂下几名文官脸色剧变,额头冷汗直流。
钟匡时更是吓得一个哆嗦,惊惶无措之间,下意识地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首席谋士陈象,仿佛那才是他的主心骨。
陈象须发微白,年过五旬,但精神矍铄,神色一如既往地平静。
他缓缓起身,对着钟匡时微微一揖,那份镇定自若仿佛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危全讽突然出兵,奇袭丰城,此事本身就极为蹊跷。”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让众人焦躁的心绪不由自主地平复了一些。
“探报言称,袁、吉二州仍在征召民夫,调集粮草,一副大战在即的模样,但时间上根本对不上。”
“若他们早已约定联手,危全讽何必多此一举,耗费兵力去攻打丰城?与彭氏叔侄兵分两路,南北夹击,直扑豫章,岂不更快?”
“着哇!”
钟匡时双眼猛地一亮,苍白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血色。
他猛地坐直了身体,追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陈象继续分析道:“由此可见,大王此前的离间之计,已然奏效。危全讽与彭玕二人早已心生间隙,互相猜忌。危全讽之所以急于拿下丰城,正是为了防备彭玕。”
“他要用丰城这颗钉子,死死钉住吉州北上的咽喉,确保自己在攻打洪州之时,后背是安全的!”
大将刘楚闻言,粗犷的脸上也露出了思索的神色,他点了点头,瓮声瓮气地说道:“先生所言极是。丰城是吉州北上的咽喉要道,占了丰城,彭玕的大军便只能绕道袁州,路程多出一倍不止。”
“他彭玕生性多疑,贪生怕死,绝不敢冒此风险,将自己的粮道暴露在我军与危全讽的威胁之下!”
钟匡时大喜过望,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来回走了几步,脸上的恐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兴奋。
他急切道:“既然如此,依先生之见,本王是否该立刻遣使前往袁、吉二州,重申盟好,痛陈利害,安抚彭玕叔侄,让他们与我军合力,共击危全讽?”
“万万不可!”
陈象断然否定,他的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让兴奋中的钟匡时瞬间冷静下来。
“为何?”
钟匡时不解。
陈象望着主位上那张尚带稚气、写满迷茫的脸,心中暗自一叹。
大王终究还是太年轻了,只看到了联合的可能,却未看透人心险恶的本质。
在这乱世,任何一丝软弱都会被豺狼嗅到,成为致命的破绽。
他压下心中的忧虑,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抚须道:“彭玕叔侄与危全讽正处在互相猜忌、互不信任的微妙关头。”
“大王此时遣使,只会暴露我方虚实,让他们觉得我军已是强弩之末,急需外援。”
“彭玕此人,见利忘义,若他觉得我军可欺,反而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甚至可能让他下定决心与危全讽合作,先取洪州再图其他!”
钟匡时听得冷汗直流,连连点头称是。
陈象顿了顿,目光转向舆图,望向豫章东面的歙州方向,眼中闪过一抹无人察觉的精光。
“为今之计,外援必不可少,但此援非彭玕,而是另有其人。”
“歙州刺史刘靖,自诩汉室宗亲,此人虽年轻,却颇有乃祖之风,守信重诺。此前为援我军,出兵袭扰杨吴粮道,可谓尽心尽力,其人品德可见一斑。”
“大王可立刻遣使前往歙州,许以重利,请他出兵驰援!”
“歙州与饶州接壤,刘靖若肯出兵,只需做出攻击饶州的姿态,便可从东面死死牵制住危仔倡的三万大军!”
“如此一来,危全讽便成孤军深入,豫章城下,他久攻不下,军心必乱,其势必衰,退兵只在旦夕之间!”
陈象话音未落,一名负责军情的亲卫神色慌张地冲入堂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