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美丽国的李骁,对家里的事情一无所知。
离得这么远,他跟家里人的心情都是差不多的。
思念,担忧对方过的不好,但又没有办法。
在通讯这么不方便的年代,解决方式只有让自己不停的忙起来,充实起来,才能缓解那种想家的情绪。
伯克利的学术氛围自由而激烈,学业上的压力正好能让李骁无暇再多想其他。
他通过不断的找人对话,通过简单的兼职,通过跟舍友每天的固定交谈。
再加上杰克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一点空闲时间来帮助他们习惯语言环境,所以李骁的口语进步非常大。
但即便是这样,课堂上语速飞快的教授,推导过程的跳跃,以及大量需要课后自习的内容都依旧给李骁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讨论课上,外国同学们自信满满,侃侃而谈,敢于直接质疑教授的观点。
而李骁跟其他同胞留学生,往往需要先将听到的问题在脑中转换成华文,思考出答案,再组织成英文说出来。
等这一套下来,就已经错过了发言的最佳时机。
不过好在,李骁的导师也会带着他们去实验室,并不会区别对待。
但实验室对李骁他们这样的留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战场。
汉森教授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思维敏锐,要求严苛。
他分配给李骁的任务是处理一组复杂的实验数据。
最初的几次组会,李骁的表现都不太好,汇报时显得有些笨拙。
在国内时,李骁是77,78,79三届中的物理天才,他也被当做学习代表以及教授助力,带其他同学进行过实验。
因为国内实验室的落后,李骁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推导来呈现,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其他人更清楚的了解,明白每一个步骤。
但来到伯克利后,李骁的汇报却几次被教授打断,直接追问他核心的物理图像以及创新的分析方法。
这让李骁明白了在这边追求的是效率,是成果。
那段时间,李骁几乎是以实验室为家。
他带着在国内打下的扎实理论基础,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的吸收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思维方式。
夜深人静时,实验室里常常只有李骁一个人,对着计算机屏幕上闪烁的数据曲线,一遍遍尝试,失败,再尝试。
每到疲惫跟厌倦袭来时,李骁总会想起首都大学那台老旧的示波器,想起父亲李有贵眼里的骄傲。
想起大姐跟二姐的欣慰以及不舍,更想起元宵一次次的想要在他出国前给他怀上一个孩子。
也不知道元宵,究竟有没有成功?
家书邮寄过去,却没有指望他们能写信邮寄过来,毕竟这不是宁北到首都的距离,而是跨越了半个地球。
几个月过去,李骁逐渐在这片异国他乡站住了脚。
他的勤奋,认真,以及极快的学习跟适应速度,(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de.de。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bqgd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