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开始的名著之旅

第二百五十二章 征宋檄文(1/2)



穆栩其实也更倾向于使用明作为国号。

一者,不论是含义也好,还是读音也罢,明字都确实不错。

二者,是出于穆栩对朱元璋的敬佩。在他的心里,这个布衣天子的文治武功,可以排在历史前三,是他学习的榜样。

因此,在见到大家都赞成后,他站出来力排众议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就这么定了,今后便以明为国号。”

眼看老大做出了决断,其余人等自是无话可说,只有许贯忠出班道:“王爷,可要命人准备登基事宜?”

穆栩思量半晌,摇着头回绝道:“时机尚未成熟,只改王号即可,至于登基之事,等到定鼎天下再说不迟。”

等许贯忠躬身领命退下,穆栩正要宣布酒宴结束,却见乐和在几人的推搡下出列,不禁奇道:“可还有事要禀报?”

乐和苦着脸,咬牙询问道:“不知王爷可否示下,要立哪位夫人作为正妃?”

此言一出,现场众人皆是一静,随即就目露精光,望向上首的穆栩。

而穆栩则好似不解其意一般,神情平静的反问道:“王妃之位早定,又何需再言?”

“这……”乐和面上出现片刻迟疑,一时不知该不该继续进言,倒是一旁的闻焕章见状,站出来拱手道:“王爷莫非忘了唐太宗旧事乎?”

穆栩当然清楚他们的意思,无非是以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一事,来含沙射影提醒他,不要忘记赵福金身份。

关于这个问题,穆栩早先在娶赵福金进门时,就曾经想过,但他在深思熟虑后,却觉得不用如此小题大做。

先不说自己眼下还年轻,根本就不用这么着急定下继承人,即便退一步来说,他日后真的立了赵福金之子,难道那就不是他穆栩的儿子了吗?

同时他心里也清楚,手下这班文武大臣在想什么。

无非还是那些老生常谈,说什么会担心赵福金之子会复辟大宋云云。

当然,这只是冠冕堂皇的说法,是用来糊弄人的,真实原因则是,一旦穆栩立了赵福金之子为嗣,手下这些旧臣就会担忧,此子日后偏向投降的宋臣,影响他们将来在朝中的地位。

就拿唐太宗不立李恪为太子一事举例,后人总是穿凿附会,拿李恪是隋炀帝外孙的身份来做文章,可实际上只要稍动下脑子就明白,这根本就是表面原因。

道理很简单,李恪又不是傻子,为什么要去做此等吃力不讨好之事?

皇帝是天下至尊没错,但那并不代表着就能为所欲为,什么事都可一言而决。

尤其是唐初关陇门阀势力极盛之时,李恪别说复辟隋朝了,他但凡胆敢替杨广翻案,那他的皇位就坐不稳。

所以,这个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在穆栩看来,李世民之所以不选李恪的真实原因,恐怕更多是由于李恪并非嫡子,以及受到了来自关陇贵族的压力。

先说李恪不是嫡子的影响,要知道李世民本人就是靠玄武门之变上的位。

如此一来,他登基后最害怕的事莫过于,他的儿子们有样学样,也来个骨肉相残。

试问在这种前提下,还有什么比立嫡子为储君,更能打消别的儿子的非分之想呢?

再说关陇贵族,但凡读过史书的人就应该清楚,这帮人从南北朝开始延绵到唐朝中期,一直是当时最强大的政治势力。

某种程度上而言,隋唐两朝就是关陇贵族建立的,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说白了,只是这些人推举出来的领头羊,隋炀帝杨广更是因为想打压他们,而国破身死,落下了千古骂名。

正是出于杨广这个前科之鉴,关陇贵族自然不想,也不愿意李世民的继承人是杨广的外孙李恪。

除此之外,长孙无忌在其中的作用也很关键。

长孙无忌那是什么人?那可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又是其钦点的贞观第一功臣,更是关陇贵族的头面人物,以及李治的亲舅舅。

这么多身份叠加在一起,天然就注定了长孙无忌和李恪是冤家对头。后来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李治才刚登基不久,长孙无忌便迫不及待的罗织罪名,借高阳公主之事将李恪给冤杀了。

以上这些事情,穆栩是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想用唐太宗旧事来说服他改变主意,那是没有任何可能。

不过考虑到南征在即,更是为了防止节外生枝,穆栩只是明确了一下赵福金的正妻身份,对立嗣一事却只字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