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播开始成为神级设计师

第九十七章 修表匠赵玉华(1/2)



  早上七点,赵玉华已经坐在桌前工作了快一个小时。

  已经六十多岁的他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赵玉华是一名钟表维修师,从他十六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修表到现在,他已经忘记这是他修过的第几块手表了。

  赵玉华属于子承父业,他的父亲赵老爷子就是靠着修表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上个世纪六十七十年,作为‘三转一响’之一的手表可以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谁要有一块手表戴在手腕上,那可以说处处能高人一头。

  那时在商场排队买手表的场景,  不比现代人熬夜排队买水果手机的热情差多少。

  而正是这种市场需求,让手表业变得空前繁荣。

  那时的手表多是机械表,每天都要上链条,拧多了总会出现问题。

  你要放到现在,顶多心疼一阵直接找售后服务,或者再花钱买的新的也就是了。

  可在当时人均月工资几十块钱的年代,哪怕是殷实点的人家也没有那么多的余粮。

  所以,  相应的手表维修师变的吃香起来。

  而赵老爷子作为老一辈的修表匠,  自然也是‘风光无限’。

  赵老爷子没有证书,没有获奖经历,却有着近至街坊远至其他周边城市的老客户,有着能让手表“起死回生”的精湛技术。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表和手机的普及,普通手表的销量逐渐萎缩,街头巷尾的修表店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赵老爷子的修表店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赵玉华不希望让修表这门手艺断送在自己手里,于是便把自己的家当成了修表工作室,依旧坚持着。

  可这也让原本不大的家显得非常拥挤。

  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赵玉华修表的工作台只能放在卧室里。

  卧室里采光较差,灯光昏暗。

  一个细小的手表零件掉落在地上,赵玉华便要拿着磁铁趴在地上找好久。

  有时候这些细小的手表零件还会出现在家里的各种地方,

  阳台,厨房,客厅,甚至是衣服上。

  为此赵玉华的老婆没少埋怨他。

  而他也只能陪着笑脸,将零件捏起,放回工作台上。

  赵玉华的家位于老住宅区,十层的老楼看起来饱经沧桑。

  五楼的赵家是一套五十三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一进门,  是一个十五平方米的客厅兼餐厅。

  东边的两间房,则是赵玉华父母和他们夫妻两个的房间。

  厨房被安排在了原本的阳台上。

  两个卧室进入卧室,都要经过一个狭窄的走廊。

  可就是这样一个狭窄的走廊上,一台洗衣机半挡在这里。

  按照正常的楼房户型,洗衣机一般都会被安排到阳台或者卫生间的区域是比较合理的。

  但由于赵玉华家的面积问题,阳台已经被厨房占用,而卫生间的面积也不足以再放下一台洗衣机。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其放到卫生间门口的位置。

  可这样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卫生间门口没有设置进入和排水。

  所以每次洗衣服都需要用水管将卫生间的水接到洗衣机里,而排水管引到卫生间,非常麻烦。

  除此之外,卫生间里还有一根黑色的排水管在地面上放着。而这个黑色的排水管居然是从隔壁厨房里引过来的。

  这也就导致每次厨房用水的时候,卫生间基本上处于不能使用的状态。

  由于长时间排水,卫生间地面湿漉漉的,又滑又脏。

  赵玉华的父母已经九十多了,每次上厕所,赵玉华夫妇都会担心父母会不会摔倒。

  说起来赵老爷子也不止有赵玉华这一个孩子。

  赵老爷子年轻那会还是旧社会,也没有什么计划生育。

  所以年轻能干的赵老爷子夫妇一共育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孩子们也算是开枝散叶,组成了新的家庭。

  生活变好了,  赵玉华的这些兄弟姐妹们就合计着该怎么给父母养老。

  一开始,赵老爷子的小儿子建议每人出一点钱,把老爷子夫妇送到养老院的。

  但其他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坚决不同意。

  毕竟网络上很多关于养老院虐待老人等负面新闻太多了,他们可不希望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遭这种罪。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大儿子赵玉华拍板,由他来赡养两位老人,然后让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周末一起回来看望老爷子。

  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