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媒这一块,我谁都不服

第四百七十八章 儿奔生,娘奔死(1/3)



受那些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古代孕妇生孩子都是躺着的,而事实上古代孕妇一般是

“坐着生孩子”。隋代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妇人将产病诸候》中,对当时孕妇分娩所采取的体位曾有非常具体的描述:“妇人产,有坐有卧”,即分娩时有坐姿,也有卧姿。

但古代孕妇首选的是坐姿分娩,即属于

“竖式分娩”,除了

“坐”,站立式、蹲式、跪式,也都属于竖式分娩。也就是说,古代孕妇生孩子,有

“坐着生”、

“站着生”、

“跪着生”、

“蹲着生”等多种体位。竖式分娩时至少有两人助产,其中一位从后面抱住孕妇的腰。

《诸病源候论》称:“若坐产者,须正坐,傍人扶抱肋腰,持捉之勿使倾斜,使儿得顺其理。”相比于卧式分娩来说,竖式分娩的优势明显,可大大减少难产。

唐代王燕《外台秘要·产乳序论》引《峦公调气方》记载:时有一人,其一妹二女,皆因难产而死,后来其儿媳临月,便到山里寻找高人指导。

根据山里这位

“妇产科专家”的意见,此人将一间屋子收拾干净,作为儿媳的临时产房:“布草三四处,悬绳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当腋,得凭当衡,下敷慢毡,恐儿落草误伤之。”其分娩时采用

“站立式”,扶着悬挂起来的横木,果然顺利把孩子生了下来。这种竖式分娩可以在重庆大足石刻中看到。



“临产受苦恩”石刻中,孕妇背后站着一妇,前面半蹲着的接生婆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

这组石刻开凿于南宋,是研究古代孕妇分娩方式的重要资料。古代孕妇分娩时,往往会根据产程的变化,适时采取不同的分娩方式。

如宋代,孕妇分娩多采用坐姿,但也会使用其他方式。宋代医学家杨康侯在《十产论》中即称:“儿将欲生,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

这时候,就要让孕妇采取站立姿势:“须用手巾一条,拴系高处,令母用手攀之”,然后,

“轻轻屈足作坐状,产户舒张,儿即生下”。竖式分娩,并非仅是古代中国孕妇的选择,国外亦然。

如古埃及法老宫里有一幅浮凋,所绘内容是末代女王克委巴特拉分娩场景,女王所采用的便是竖式分娩中的

“跪姿”。不得不说,女人真的太难了!古人视孕妇分娩为

“不洁”,在早期甚至忌讳在家生产,包括丈夫在内的男人都得回避。古时可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去医院生孩子,所以往往要设一间临时产房,供分娩用。

那么,产房设在哪?该怎么布置?各个朝代是不一样的。东汉王充《论衡·四讳篇》记载,秦汉时期一般是

“舍丘墓”、

“庐道畔”,即在坟墓和道路旁边搭一草棚子,作为临时产房。在分娩前,将孕妇移入其中,生下孩子满月后,才可以抱着孩子回家住。

不少母亲在回答孩子

“我是从哪来的”提问时,往往会说

“在路边捡的”,用这样的话来忽悠小孩子。究其语境源流便与早期产房设于户外有关,孩子生在路边的临时产房内,不就是

“在路边捡的”吗?临时产房内所设简单,一般地上铺层稻草、麦秸,作为产褥,故古代生孩子有

“坐草”、

“就草”、

“在草”、

“落草”这类叫法。在铺草时,古人还要念相应咒语,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坐月门》

“禁草法第八”条记载,宋元时期的咒语为:“铁铁当当,非公所当,是王一言得之铜,一言得之铁。母子相生俱蔑铁,急急如律令。”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孕妇分娩则大多是在自己家中,这或许与东昏侯萧宝卷有关。

萧宝卷有四处游走的习惯,却又不想让人看到,每次出行之前他就派人驱赶所经之途的老百姓,有待产孕妇之家只好将路边的临时产房改设家里。

《南史·齐本纪下》记载,有一孕妇未离开路边产房,结果惨遭萧宝卷

“剖腹看男女”。自此,在路边野外设临时产房风俗有了变化。然而,不管是在家里生还是在外面生,也不管是跪着生还是坐着生,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