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根据导航地图来到二郎山地区的游客会感到疑惑,因为这里看不到任何大山的影子,反而有一个偌大的湖泊。湖泊的一角,有一座小岛——其实这就是之前的二郎山。这座小岛被划入了军事管控的区域,周边建有巡逻的哨卡,普通人是无法进入的。这是因为在这座小岛上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在那场大战结束后的几个月里,他都一直呆在这里。
张霖今天再次登上小岛,前来看望这位小友。胡一杭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了张霖,心里暗自希望今天他能给自己带来些好消息。在经过重重关卡后,张霖终于来到了胡一杭的脚下。他抬头看了看这位足有三层楼高的巨人,大声喊道,最近收缩了吗?胡一杭盘腿坐了下来,现在只有两层楼高了。他问,你刚才说什么,张霖再次重复了一遍。胡一杭摇了摇头。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以后估计是回不到原来的状态了。几个月前,张霖就跟他说过,越过了非线性膨胀期的分形晶体,即便与触发石脱离接触,也无法再缩回到之前的体积了。他现在就是那个晶体。
没关系,张霖安慰道,我看了你的各项生理指标,基本都正常。老实说,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比他预期的要好多了。在想到利用裂缝对榕树网络发动攻击之时,他就已经预料到这会给发起人带来严重的副作用。虽然在平时的激发过程中,裂缝对身体带来的膨胀效应很微弱,但的确是存在的。胡一杭也清楚这一点。在地道进水的时候,他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解开了绑在身上的绳索。但之前的所有激发过程,都结束在身体的线性膨胀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有膨胀都是可逆的。对于人体这样的软凝聚态物质,其线性膨胀期远超过一般的固体物质,所以一般情况下,即便进行强度较高的裂缝激发,也不至于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但在那一战中,他将脑中的裂缝延伸到了整个榕树网络之中。虽然约束了裂缝向侧边的扩散,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延伸的有效长度,但考虑到榕树网络本身的庞大,这个任务显然还是远远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
你上次给我的那本《核物理学导论》我找时间看了一下,完全看不懂。胡一杭向张霖抱怨道,你就不能用简单的话给我解释一下吗?又来了,张霖感到很无奈,每次来这里他都会问这个问题。之前几次都避过去了,上次则是拿了一本书给他,让他自己琢磨。不是他不想解释,而是胡一杭的基础太差,实在没法解释。不过,虽然没看懂书,胡一杭倒是真的仔细琢磨了一番。他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自己所做的不过是让裂缝不断分裂成更小的分支,仅此而已。感觉好像戳破了什么东西,他对张霖说。张霖眼前一亮,顺着胡一杭的话问道,戳破了什么呢?胡一杭摇头说不知道。张霖就势说道,其实,你戳破的东西叫做原子核。我们身边的这些物体,大树、空气、水,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在每个原子的中心,都有一个核,这就是原子核。胡一杭说,把原子核戳破了,就会起火吗?张霖点头道,是的,原子核破了以后,会发生所谓的“裂变”,这个过程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胡一杭笑道,明白了,你早这么说不就完了,非得让我看书。张霖苦笑道,是,怪我,是我钻牛角尖了。“戳破”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从未想到过这个词。
其实,这种攻击方式的产生,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推想。当裂缝在扩散的过程中不断分出新的分支时,裂缝前端的宽度也在不断减小。在经历了十几次分裂之后,裂缝宽度一般就达到了几个埃的大小,已经和大部分晶体的晶格常数相当。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在晶格上整齐排列的原子就因为裂缝的插入,而变得不再规则,这就是晶格畸变。晶格畸变会让晶体中的电子重新排布,从而偏离了能量最低的基态,这也正是为什么膨胀的晶体在恢复原状时,会辐射出光子的原因。在些事情,张霖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但有一天,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让裂缝持续分裂,当它的前端宽度和原子核甚至核子的尺寸相当时,会发生什么?
经过详细的计算之后,他发现,当这种极细的时空裂缝插入到原子核之中,会显著影响其中质子和中子排布的位置,形成类似晶格畸变的核子排布畸变,最终破坏原子核的稳定性,促使其发生裂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的时空裂缝就充当了核反应堆的启动中子源,开启了核反应的链式进程。要形成如此细的宽度,主干裂缝需要经过近三十次的分裂。在这么多次的分裂之后,形成的前端裂缝的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也达到了极其惊人的程度。它们就像无数的细针一样,密密麻麻地向四周延伸开去。当然,其中大部分都只是刺在原子核之间的空隙里,但必然有很小一部分会进入了原子核内,激发出核反应。在一段树干中,只要有极小的一部分原子发生裂变,其产生的热能就足以将其化为灰烬。
在载体烧毁之后,裂缝也就随之湮灭,核反应立刻停止。因此,其毁灭规模极小,几乎就局限在裂缝所及之处,也不会产生额外的辐射污染。这就是所谓的“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