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291章 稻花香(2/3)

苗、化学除草、机械化收割、脱粒等等,这些援助的作用非常大!”

  李耒边听边点头,他还知道这些援助机械都是日本久保田提供的,这也是久保田第一次在中国北方推广和应用,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东北人就认准了久保田这个牌子,今后时风想要和久保田竞争,估计压力不小。

  “另外在育种方面,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69年的时候五常遭遇到低温早霜的自然灾害,咱们龙凤乡的水稻减产非常严重,于是我和好多人都开始琢磨,要是能让水稻早熟,就可以避开早霜的威胁了!最后一名老农告诉我们,要是遇到大灾早霜年份还能发现有成熟的稻穗,就把这个稻穗保留下来育种,这种稻穗就是我们要找的早熟种!”

  “我们找了好多天,终于找到了十二个成熟稻穗,连忙拿到生产队保存,保存期间被风刮走了五穗,还剩下七穗;春天的时候把这七穗稻种种下,秋天变成了48斤种子,然后继续用这些种子育种,第二年又变成了五千斤稻种,这就是咱们七十年代种植的‘517稻种’。这种稻种一直种了十多年,最后因为稻种退化逐渐被淘汰了。”

  “到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除了种植自己培育出来的良种,还开始种植日本专家带来的‘越光’、‘富士光’、‘秋光’、‘下北’等进口品种,这些都是五常原种场场长刘占林主持引进的,其中‘下北’表现最好,农业厅在全省进行了推广,现在还有些地方在种!”

  刘占林的名字李耒也听过,五常大米能有日后的地位,有四位专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田永太、刘占林、肖清玉和项文秀,其中田永太和刘占林的贡献主要在育种上,项文秀是田永太的助手,现在就站在他旁边,许多良种都是他配合田永太培育成功的;肖清玉的贡献则是推广,在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为五常和其它地方培养了一万多名农业相关人才,直接培训农民六十万人次,让五常及其他地方的农民掌握了更先进的种植技术。

  “五六十年代五常水稻单产只有三四百斤,七十年代提高到五百斤,八十年代突破八百斤,现在能达到九百斤;现在市里准备搞个百千优工程,计划在三年内,让五常大米种植面积突破一百万亩,亩产超过一千斤,而且生产出来的都是优质稻米!现在正需要各界的帮助,李老板你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是好事,我肯定要支持!”现在粮食收购已经放开了,李耒肯定希望五常种植的优质大米越多越好,现在先花些钱和当地打好关系,将来再来这里开办公司收购五常大米,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那咱们现在有那些新的稻种在培育?”李耒询问道,其实这才是他来五常的主要目的,一种口感更好、味道更香的大米正在培育中,而发现这种稻种的就是田永太。

  “有,前不久我在发现517的地里又发现了一种特别的水稻,也是十二穗,长粒、带芒、压圈,我一看就觉得奇怪,我们北方没有长粒米,都是圆粒、直梗、不压圈的稻子,所以马上就注意到了,凑过去一闻,这香味比咱们五常种植的所有稻种都要浓郁!这下可是遇到宝贝了,我赶紧带了回来!你们想看的话,我带你们过去!”

  育种有时候非常讲究运气,许多育种专家的成果都和运气有脱不开的关系,如果没有那株意外发现的野败,就没有日后的袁大德鲁伊,如果没有上海郊外发现的那一片野生大豆,估计孟山都也无法控制全球大豆育种产业,而田永太要是没看见这几株稻子,就没有今后的“稻花香”五常大米。

  但他们的成功可不仅仅是运气,普通人看到这些特殊的种苗,估计也不觉得有啥奇怪的,而他们因为有深厚的积累,才能发现这些种苗的价值。

  李耒他们马上跟了过去,虽然在外形、香味上和李耒后世见过的“稻花香大米”还有一些区别,但从育种学的角度出发,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大米和“稻花香”的关联,这种大米具备了“稻花香”的多种优良品质,今后再继续培育,就能培育出日后让五常大米名声响彻全国的“稻花香”大米来。

  “好种子啊!我和袁老聊天的时候,他经常感到遗憾,说自己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产量虽然高,但味道却不怎么好!现在这种稻种闻起来这么香,吃着肯定也好吃!等种的多了,就能让咱们国家的老百姓既能吃饱还能吃好!”李耒由衷地赞叹道。

  “田站长,我待会儿就去找市里的领导,争取尽快说服他们,给您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便利的条件,让您把这种新型稻种早点培育出来!”看到了自己一直想看的东西,李耒终于放心了。

  这时候饭也做好了,几道简单的东北菜,再配上喷香的五常大米,李耒一连吃了好几碗,他已经想好了,这次回去肯定要多带一些五常大米,从今往后自家吃米就认准这个了。

  辞别田永太和项文秀,李耒直奔市政府,到门口报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和政协委员的身份,立刻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市政府一把手柯希胜亲自接见了李耒,一把手看到他满脸喜色,这可是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