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战争之伐清

第五百八十二章 献俘仪式(1/3)



  京师,献俘仪式随着大军凯旋归京,也逐渐拉开了序幕。

  夏承明制,献俘仪式自然也参考了前朝的礼仪程序,《明史·礼志之军礼》中对“奏凯献俘”之礼有简单的描述——

  “凡亲征,师还,皇帝率诸将陈凯乐俘馘于庙南门外,社北门外。告祭庙社,行三献礼,同出师仪。祭毕,以俘馘付刑部,协律郎导乐以退。”

  前朝大明自武安年间距离最近的献俘仪式还是万历二十七年御倭援朝中击败倭寇丰臣秀吉和万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尤其是万历二十七年献俘仪式结束后发布的诏书那句“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端这句话也被流传到了后世,成为中华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宣言之一。

  从下关点将台离去后,苏言带着一众朝臣直接回到了皇城午门,早在俘虏渡河的前一天,他们的脖子上就都被拴上了白色绳子,由太子亲自渡河,于江北告慰太庙和社稷。

  而今日,礼部与太常寺都已在午门正楼的正中设下御座,檐下张黄盖,卤簿、宝象等仪仗设于午门城楼下,两边排列,全副武装手持二式步枪的近卫军团有序站在两侧,拱卫天子。

  苏言身着龙袍衮服,乘舆自下关返回午门,一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也一同回来,依序分班侍立,皇帝至午门前,沿着马道行至御楼升座。

  待他端坐在御座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宏伟宽阔的午门广场,兵部官员已率领将校引领战俘前来。

  那些战俘的面容充满了泰西特色,奥斯曼突厥人、鞑靼人、希腊人、波斯尼亚人、摩尔达维亚人、瓦拉几亚人等等诸多民族的战俘皆齐聚于此,他们惴惴不安地被带到午门前,站在这宽阔的广场上,害怕地看着那些全副武装的禁卫军,每个人的内心都被恐惧的情绪所填满。

  战俘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会是如何发展,他们在战败以后本以为会被夏人同意缴纳赎金后释放,但夏人拒绝了他们赎回自己的请求,坚持要将他们带到东方。

  从波斯、黑海到中原的漫长路途中,因为俘虏中的较为恶劣的待遇,有许多人倒在了长途跋涉之中,他们带着对未来的不安和迷茫来到了这里,随后便得知他们要被进献给大夏皇帝。

  不管战俘们心中如何悲戚,兵部尚书张名扬高声喝道:“献俘!”

  他话音落下,午门周围顿时鼓乐大作,礼炮轰鸣,震耳欲聋的各种声音顿时回荡在整个皇城内外,那一道道宛如白日惊雷一般的礼炮轰鸣就如同砸在战俘心头的大锤一般,让他们每个人都不受控制地瑟瑟发抖。

  俄国公主索菲娅、奥斯曼帝国王子穆斯塔法以及一众泰西国家的使臣都用惊惧的目光看着这宏伟的排场,他们惊叹于天朝的强大,如此排场,就算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或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都是无力支撑的。

  “行礼——”

  鼓乐与礼炮声中,典礼官高声呐喊,将校们随即将俘虏牵引而来,勒令他们跪伏在地,向天子行礼,战俘们不敢反抗,纷纷跪倒在坚硬的青石板地面上,没有人敢抬头直视皇帝,虽然他们距离皇帝有很远的距离,但是他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深深的威压。

  从头顶不断传来的威压让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他们面色发白,其中一些心理能力承受较差的人甚至几乎要晕厥过去。

  随即,被征西众将们推选为代表的新晋英国公傅兴华走上前去,站在俘虏身前,向午门正楼上的天子奏道:

  “臣征西大将军傅兴华,奉旨征讨泰西诸夷,大获全胜,所获俘囚,谨献阙下,请旨。”

  傅兴华话音落下,传唱官便拉开嗓子,高声重复了一遍他刚刚的话语,接着又有数名传唱官高声呐喊,一直传入苏言耳中。

  苏言随后薄唇轻启,淡然道:“传朕旨意,三军将士齐心协力,大破夷狄,上下有功,着户部拨款奖赏三军将士,所献俘交付刑部处置。”

  皇帝的命令随即传达下去,底下顿时又是响起如山一般的高呼万岁的声音,那些俘虏也都被一齐带走。

  献俘仪式过后,当晚,天子在皇城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仪式,除了皇城,整座江宁府城也都沉浸在一片欢庆的氛围之中,苏言为了表示与民同乐的意愿,他从内帑拨款下令在城内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让全城百姓也都能够参与。

  夜幕之下,整座江宁府城却是犹如白昼,大量的灯笼高高挂起,照得城内的大街小巷几乎没有一处昏暗,百姓们携家带口走在街上,观看着官府组织的表演活动,从广东来的舞狮队在锣鼓喧天中奋力表演着,引来围观百姓们的阵阵喝彩,除了广东南狮外,发源自北魏的北狮也一同在城中表演。

  南狮北狮向来有着竞争的传统,为了分出高低优劣,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将所有的看家本领都使了出来,街道上不时响起百姓们的欢呼喝彩,并且有越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