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真逸喜欢秋收后坐在正屋旁的紫藤花架下,喝新采的莲子熬的莲子羹,但总有人凑巧在他喝莲子羹时忽然出现,打断他的小乐趣。
这一次,来的人是常博宁氏的人。
十九年前宁老爷子带着妻儿逃难时,宁天良已经十二岁,宁氏一族自然知道本家嫡长房的长孙叫什么名字。因为三种新粮的缘故,宁真逸名声传播得很广了,自然也有人顺嘴提起了“父子两秀才”的事情。有心人一问就问出来了。
宁真逸根本不打算跟本家那些人相认,现代人有几个愿意被家族束缚的?谁知道自己名声太大,宁氏族人找过来了!
倒不是宁氏族人多喜欢把嫡长房找回来,嫡长房在家族中占了不少家族产业呢,若不找回来,族人不就可以瓜分掉这些产业了吗?
架不住当初原主的曾祖父是带着家传宝玉和族谱逃难的。原主的曾祖父当时是宁氏族长,逃难之前也跟族人约好了等旱灾过去,就各自回乡。
可是原主的曾祖父死在逃难的路上了,啥也没交代,以至于宁老爷子也不知道家传宝玉的玄机。没过多久宁老爷子也病逝了,宁天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儿,根本没摸过家传宝玉,自然就更加啥也不知道了。
这个时代的人啊,人丢了都不能弄丢族谱,宁氏族人找嫡长房的后人找了十几年了,一直到如今才有了些线索,自然着急忙慌的就赶过来了。
刚好又是一个休沐日,宁家没有学生在,宁真逸请来人到中庭坐下。
这一次来到两堰县的宁氏族人共有三个。年纪最大的那个老人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当然,这个年头人老得快,也许他只有四十多岁也说不定。两个年轻一些的,一个三十多岁的样子,另外一个大约二十出头。老人家自称名叫宁合广,三十多岁的那个名叫宁天棱,二十多岁那个名叫宁真淳。
互通姓名之后,老人家开口就问族谱的事。宁真逸让来人稍等片刻,自己回屋,假装是去取族谱。实际上族谱在空间里,宁真逸一伸手就可以玩“大变族谱”。可是家传宝玉这东西,是族中的最高机密,只有族长临终前才会传给继承人。
想要给家传宝玉换个宿主……需要前任宿主先死一死。
宁真逸才不想狗带,只好继续对宁氏族人隐瞒机密。反正别的族人都算旁支了,本也不必让他们知道。
大家一起打开族谱查阅,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宁合广、宁天棱的名字。
这个时代小孩子容易夭折,宁氏一族的新生儿都在满三周岁后才上族谱。宁真淳本来已经到了该上族谱的年龄,架不住那两年旱灾格外厉害,大家的心思都放在觅食上面,自然也没心情开祠堂上族谱了。说句不好听的,旱灾过后,这几个孩子还活没活着都不好说,何必费劲折腾呢?
后来族谱丢了,到如已是整整十九年。宁氏一族已经整整十九年,新生儿没法上族谱了。
看着来人谴责的目光,宁真逸定了定神,道:“家父年少之时,祖父就去世了,并没有听说曾祖父的事。三年前,家父也意外身亡。小子与二叔分了家,搬家之时,在家父房中找到了这本族谱,然而实在不知故乡在何处,也就找不回去。”
老爷子听完宁真逸的话,倒是没有继续用谴责的眼神看着他了。按照宁真逸的说法推算,当年族长应该是在逃难的路上就去世了。接下来,等一家安顿下来后没多久,族长的长子,也就是下一任族长也去世了。大人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孩子自然什么也不懂。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当年的族长已经客死他乡,连尸首都找不回来了。在两堰县安家落户的族长之子宁任涛夫妇和宁天良夫妇倒是还能迁坟,送到宁氏祖地。
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后来陆陆续续回乡的宁氏族人已经推举了新的族长,然而依照嫡长子继承制,宁真逸来做这个族长,才是名正言顺。
宁真逸才不管这三个人在纠结个什么劲,宁氏一族没有养过自己半天,他才不要回去受家族的束缚。
用脚想都知道,带得走的贵重物品必然是藏在家传宝玉里,当年原主曾祖父留在族中的不动产多半已经被宁氏族人瓜分了。如今即使认祖归宗,也拿不回那些祖产,甚至会被新族长一家视为眼中钉。更何况宁氏还有合字辈的老人在,就算宁真逸费尽千辛万苦坐稳了族长之位,头顶还有三代的族老能对自己指手画脚。
宁氏一族族规甚多,由于先祖是皇族的缘故,还带着一股莫名其妙的傲慢,他们看不上当官的。宁氏历代族人最高考到进士,证明了自己不是考不上,就放弃了殿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