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覆清1852

第三三五章 福建战场(十一)(1/2)

 “什么?海匪从北边来了?”王懿德一脸震惊地看着从北边赶来报信的士兵。

 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护卫军竟然从北边打来了。

 那么他们摆在南面的军队以及部署在闽江口的舰队就全都是迷惑自己的。

 “来人啊,去请巡抚大人和福州将军到府上议事。”

 王懿德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瓮中之鳖。

 就在此时南线的清军正在对护卫军发动猛烈的进攻。

 唐立春之前在壶公山东面成功地攻击了清军在南路的主力,歼敌一千余人。

 不过唐立春打一枪就走,提督顾飞熊赶紧调兵来合围,却没有护卫军的速度快。

 护卫军轻装行动,利用自己的机动性以及火枪的射程优势,打一枪就走。

 完全不给清军合围的机会。

 其实唐立春的手中能够做到这样程度的大队也就只有三个。

 他集结了其中的两个大队一千人,都是装备线膛枪的老大队,这样就可以在远距离伏击敌人。

 木兰溪的两岸多是山地丘陵地形,非常适合于打运动战、伏击战。

 唐立春虽然是新提拔的大队长,但是这个家伙的脑子非常灵活。再加上人精一般的赵烈文,整支南路军可谓是华族的护卫军的智慧担当。

 他先伏击顾飞熊率领的清军主力,然后立马转移阵地,又去伏击了顾非熊从北路调过来合围的军队。

 虽然只有千把人,但是却打得顾飞熊毫无招架之力。

 唐立春用的叫非接触战斗,拉开了距离,根本不给清军靠近的机会,以清军的鸟铳根本就够不着人家,等你部署好了笨重的红衣大炮之后,这些护卫军就跑得没影了。

 顾飞熊就这样在兴化府城以南,仙游县以北被拖住了五天时间。

 五月十日,顾飞熊率领的清军主力才赶到护卫军位于壶公山的阵地,顾飞熊选择这里作为主要的进攻方向。

 护卫军早就设置好了阵地,阵地依山而建,一直延伸到官道的边上,很显然清军没办法从这里绕过去。

 负责守卫壶公山阵地的是七大队的士兵,这其中以新兵居多。

 得知清军将主攻放在这里,赵烈文亲自赶了过来,他将木兰溪以北的防御工作交给唐立春负责。

 山道上上万人的清军浩浩荡荡地向护卫军的阵地压了过来。

 红衣大炮被他们设置在步兵的前方。按照清军的传统,要先进行炮击,然后再由步兵发动进攻。

 顾飞熊虽然不是草包,但是他所秉持的战术思想还是那老一套。

 这种作战方式继承自明军,一直延续了几百年。

 有人说满清其实就是大明的延续,基本上什么都是照搬大明的。国家的治理也是原来的那些文官。

 他们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增强了中原汉族与北方草原以及西域戈壁之间的融合,形成了华夏在后世的版图。

 但是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没有给这个文明带来任何的进步。

 恰好此时的欧洲又进入了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这个时候不进则退,故步自封就是一种原罪,就要受到别人的侵略和欺凌。

 “参谋长,敌人估计要开炮了。”七支队的支队长孟展说道。

 孟展虽然姓孟,不过却是个文盲,是护卫军教育了他,从华工到小队长、中队长、教导队深造,一直走到今天这一步,孟展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扎实。

 其本人也是一个沉稳干练的年轻人。

 “嗯,等下先打掉他们的火炮,剩下的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底下的新兵大队你去走走,不要掉链子。”

 赵烈文最担心的就是新兵掉链子,这次部队扩充的太快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福建的周边都是清军,哪一面都可能面临威胁,护卫军不得不分成几个部分。

 “轰轰轰……”清军的红衣大炮开始对护卫军的阵地展开了轰击。

 护卫军利用藤编装土在阵地前方垒起了一道半人高的矮墙,这样火枪手就可以将枪搭在矮墙上进行射击,如此能够提升射击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在矮墙的后方他们又挖了一条壕沟。

 这些对红衣大炮打出的实心弹都有很强的防护作用。

 清军轰击了半天,似乎也没有什么战果。

 “提督大人,这些匪军准备充足,防护严整,这么轰击似乎没有什么作用。”顾飞熊身边的一名副将小声地提醒道。

 顾飞熊自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

 就在他准备派步兵发动进攻的时候,清军所在道路右侧的一座四百多米高的山峰上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